M30 发表于 2007-11-13 15:31:19

[讨论]出自三国的成语和歇后语

一、下列成语和歇后语均出自于“三国”时期,
   成语: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谚语、歇后语:
   1、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过五关,斩六将;
   4、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7、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8、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9、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10、关公面前舞大刀——献丑;
   11、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12、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科;
   13、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姬兰 发表于 2007-11-13 15:31:44

xuexi~~~~~~~~~~~~~~~~~~~~~

流水落花 发表于 2007-11-13 15:38:44

<P>空城计的始作俑者是曹操,这个是有历史资料可以考证的</P><P>嗯,操他全家的罗贯中</P>

pighead 发表于 2007-11-13 16:44:08

现在,空城计差不多已经成了诸葛亮的代名词了。如果时光回溯二千六百三十二年的话,有一个人会站出来大声抗议:“诸葛亮的那一招有严重剽窃的嫌疑,我才是空城计的创始者!”这个人就是春秋时代郑国的一个商人弦高。《左传》是这样记述的:</P>(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P>由于在公元前630年秦晋围郑被郑国谋士烛之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轻易瓦解后,秦穆公派了三员大将杞子、逢孙和扬孙帮郑国守卫,两年后,做梦都想争夺霸权,向外扩张的秦穆公不顾蹇叔的苦苦劝谏,派出一支远征军,准备来个里应外合,一举吞掉郑国。当部队行进到滑(当时的一个小国)时,被一个将要到周(国明)去做买卖的商人弦高碰见,这个爱国的商人灵机一动,一方面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再用十二头牛去犒劳秦军,并且软中带硬话里有话地告诉他们:“我的国君听说你们要来,特意让我来犒劳大家。到了我们的国家,你们住一天我们就要共给一天的食用;你们要走,我们就要准备好一夜的保卫工作。”另一方面,他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地把秦军偷袭的情报报告给郑穆公。郑穆公一得到消息,立即派皇武子三言两语就把正准备接应的杞子、逢孙和扬孙等三人吓跑了。而远征军的首领孟明叹息:“看来郑国早有防备,我们的意图落空了,如果再去攻打又不能获胜,围困呢又没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秦军顺便灭掉了滑国后,班师回国。郑国转危为安!空城计一般来说是在敌强我弱、危急万端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用的一种虚虚实实的心理战术,稍有不同的是,诸葛亮似的空城计以虚彰虚,弦高似的空城计是以强饰虚。诸葛亮似的空城计早在春秋时候就有了版本,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洁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从时间上看,这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P>来源:华夏历史网</P>

邢育森 发表于 2007-11-13 19:58:19

<P>最近正看着呢</P><P>中国男人比看的书。。。。。。。。</P>

M30 发表于 2007-11-13 20:23:40

<P>三国演义讲的简直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故事,神一样的男人</P>

永远挚爱 发表于 2007-11-14 00:50:41

<P>貌似还有个..</P><P>张飞穿绣花针..大眼对小眼</P>

2两 发表于 2007-11-14 09:04:49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后续:猪中广沪

伤心小箭 发表于 2007-11-14 10:25:21

<P>楼上的回复很精彩。</P>

国米王子32 发表于 2007-11-14 11:37:41

<B>以下是引用<I>2两</I>在2007-11-14 9:04:49的发言:</B>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后续:猪中广沪

明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出自三国的成语和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