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兴趣的找找有多少80年代的记忆
《我们的八十年代》(第一集)作曲/填词/编曲/演奏/监制/主唱:周启生
(按 据说会共有三集)
赏 喜欢欣赏 乐在往日音韵悠扬
教我鼓掌 情怀动人 真心的歌唱
偶尔技痒 舆众Band友 一起唱印象
几首Sam Hui 驱使知音大叫拍掌
Ha 东急娃娃 留住我吧 知否真的爱你
高呼空虚 点起香烟 A-Ha-Ha-Ha-
最爱的你 你要等我 Smile Again玛莉亚
浅草妖姬 伴着马路天使浪漫迷离
弹着吉他 怀念着她 仍旧在A-Ha-Ha
来逃避难受吗
弹着吉他轻轻的Pick几下
心意如麻 全没意欲谈话
想 潇洒的他 仍在继续Thanks Thanks Monica
冷笑高雅 百变妖女Dear My Anita
奏作跳唱 俊朗俊俏不怎爱说话
郁郁寡欢 为什落寞偏偏喜欢他
弹着吉他 怀念着她 然后又La-la-la
重投入容易吗
弹着吉他轻轻的Pick几下
声音沙哑 仍没意欲谈话
想 好想思想 但是我未可找到方向
也会北上 要遍走南西东找真相
过去过去 最爱音韵今天已变样
开始申张 尽管孤单不变是立场
我们的八十年代
“偶尔技痒 与众Band友 一起唱印象几首Sam Hui 驱使知音大叫拍掌”
这一句唱的是许冠杰的《印象》。
“Ha~东急娃娃,留住我吧,知否真的爱你”
其中包含了许冠杰的《东急娃娃》和太极乐队的《留住我吧》以及Beyond的《真的爱你》。
“高呼空虚,点起香烟,A~Ha~Ha~Ha~”
“高呼空虚”来自谭咏麟的《夏日寒风》,“点起香烟”则有三个出处,包括了谭咏麟的《午夜丽人》、林子祥的《法国香烟》以及RAIDAS乐队的《吸烟的女人》。“A~Ha~Ha~Ha~”一句则是钟镇涛《一段情》中的“招牌货”。
“最爱的你,你要等我,Smile Again Maria。”
《最爱的你》和《你要等我》都是谭咏麟的歌,周启生说之所以有那么多校长的歌是因为那个年代的确听很多谭咏麟的作品。《Smile Again Maria》就是张学友的歌了。
“浅草妖姬,伴着马路天使浪漫迷离。”
这一句里首先是周启生自己的歌《浅草妖姬》,然后是达明一派的《马路天使》以及陈百强的《烟雨凄迷》。
“想,潇洒的他,仍在继续Thanks Thanks Monica。”
很显然这一句是向张国荣致敬,主要作品是《Monica》。
“冷笑高雅 百变妖女Dear My Anita”
这一句则是向另一位80年代百变巨星Anita梅艳芳致敬。
“奏着跳着,俊朗俊俏不怎爱说话。
郁郁寡欢,为甚落寞偏偏喜欢它。”
这两句写的则是周启生最怀念的80年代故人——陈百强,其中引入了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周启生眼中的陈百强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最深刻印象是他满身的香水味。当年《偏偏喜欢你》这首歌做过两个版本,第一个是唱片版,后来东京音乐节还有一个将《梁祝》的主旋律加入前奏的版本。周启生说每当唱到这两句都特别有感触。
总结起来,在这首《我们的八十年代》第一篇里提到的80年代音乐人包括了许冠杰、太极乐队、Beyond乐队、谭咏麟、林子祥、RAIDAS乐队、钟镇涛、张学友、周启生、达明一派、陈百强、张国荣还有梅艳芳共13组。
自娱自乐
窃窃的发在这里,前天,在南京,和老婆两人去了鸡鸣寺吃了平安面,在台城上面慢慢走了数个小时,然后穿过鼓楼,漫步昔日的广州路校园,看着冬日里的高高的梧桐树,晚上看昔日同学拖家带口聚餐,小酌,散场后,和老婆偷偷去了麦乐迪KTV,在一个最好青春奉献的城市里,和一个过去现在将来会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起,我们唱了达明、阿梅、哥哥、陈慧娴……,流年似水,十载匆匆;尘埃落定,少年人老。和那首《那个下午我在旧居烧信》一样的情状与心情,告别了无限留恋的诗书生涯、知心好友和优美校园。
后来,我们和昔日的老友一同在现实中默默成长转变,渐渐摆脱旧日病态,应对和走入踏实的人生,割舍文艺化爱情观,接受朴素的凡人爱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反叛、绝望、拒斥、坚执、纯洁的青春,在现实中被风尘一点点地消磨改变。心中还存有对理想对美好的尊重、渴望,但已明白人生实难,只有在寻常日子中安守实际的生活——却又忍不住午夜梦回的自伤自怜。
兜兜转转…… 我最近也和朋友去K一会
但我发觉我居然唱得都是最新流行的
汗 原帖由 pelefein 于 2008-1-7 13:32 发表 http://bbs.inter.net.cn/images/common/back.gif
我最近也和朋友去K一会
但我发觉我居然唱得都是最新流行的
汗
我和老婆两人自娱自乐了四个小时,两个人一个硕大的小包间,倒也难得。
隔壁还有人唱打靶归来,我也汗一下。 阿姨唱最新流行歌曲?谁滴?准备挑选一个下次找机会欣赏 在星爷演出的那个是另一位吧``` 如果我说不认识,会被人打吗,我老了!
那遥远的粤语时代(范立)
除了因为巨星的陨落而去追悼之外,你有多久没有听粤语歌了?不久前,一个很被忽略的创作者,周启生,写了一首歌,叫《我们的八十年代》。歌词和旋律里面充满了暗示,只要在当年广泛聆听粤语歌的人都能在瞬间抓住自己记忆深处的那一点火星。这种创作手法和新近网络上流传的《刺激2005》很象,只是要厚重很多。
曾经,香港的“鸟语”歌曲风靡一时,时尚一点的人都以会唱几句半咸不淡的粤语歌为荣。虽然校长和哥哥在斗着,虽然天王们还嫩着,但是整个80年代,中国人的听觉几乎都带有了东方之珠的口音。
忽然之间他们都老了,好几个也都走了。记得当年我在徐家汇的那个小红楼里上班,听说陈百强去世的消息时,感觉自己正快速地向中年飞奔而去,虽然那年我只有20出头。当时我说,和我们一起成长的巨星开始滑落,我们将不断面对那些熟悉的,似乎永远年轻的名字和面孔在某夜突然成为黑白遗像上凝固的笑容。我们的心就是这么一点一点老去的。
后来,香港回归了,金融风暴了,香港衰弱了,粤语歌式微了。经济决定文化影响力,一点都不骗人。现在,我们不用对着录音机琢磨半天,再在笔记本上抄下那些方言歌词。我们可以自由行,并骄傲地让香港同胞学国语。可是我们的青春,我们遥远的80年代的黄金盛况也象烟花一样消散无踪。
不怀旧了,一点意思也没有。盛世的时尚正如烈火烹油,要赶紧IN起来才不被别人视作落伍。可是,慢!香港天王们却又来怀旧,惹得我等心乱跳。不过,他们怀的是自己的旧。比较杰出的算是一早就推出的张学友的《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和刘德华的《17岁》。不仅是他们的歌迷从中心有戚戚,单从旁人听来也感受一段人生的漫长艰难和彼此的心灵扶靠。一边听着,也就一边回味起自己从17岁开始上演的人生“演唱会”了。
最近,一出古早前曾经风靡香港的音乐剧《雪狼湖》重新排演了国语版来内地巡回。很多人被当年传说中的盛况蛊惑得跃跃欲试。可是相信我,别听媒体的。当年的经典放到现在,又在你看过那么多全世界的演出美态之后,一定惨不忍睹。媒体的一片好话基本上是被歌神的江湖地位吓唬住了,不敢说不好。除非当年香港上演的时候你在场,那么你可以去凭吊你的青春,否则,这片80年代的湖水和你无关。
怀旧和时尚是否能完美地结合为新时尚?这取决于所有操作者的谋略。最失败的一例就在上海。我以前工作的小红楼是整个华语流行音乐的发源地,当年百代唱片的办公楼。周璇和李香兰几乎所有的名曲都是从这里流泻而出,开创一片中国人自己语言的音乐天空。49年后成为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公司,快到21世纪的时候,忽然这里变身极为高雅和时尚的餐厅了。报纸呼吁无用,内参写了无用,一个本来应该成为整个华语流行音乐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就被笼罩在西餐的油烟中了。虽然里面还挂着周璇们的照片并被利用为商业的卖点。其实,作为有大文化和大经济视野的官方,绝对应该不在乎在一个商业氛围已然很浓厚的地区中保留一个绝对师出有名的文化景观,以示对本地文化演变和自身城市历史的尊重。并同时也可为一个商业区的大品牌增添文化含量。不过,文化就是这么败在了那些租金手下。我也并不奇怪,看看上海现在的大文化景观也就释然。
所以,我只在脑海中回去那遥远的80年代,回去那充满粤语咬字的20多岁。我此生不会去破坏文化的小红楼吃饭。 原帖由 scholl1401 于 2008-1-7 19:50 发表 http://bbs.inter.net.cn/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我说不认识,会被人打吗,我老了!
那你应该不是60年代就是80年代的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