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十大荒诞事!
前足协副主席阎世铎曾提出联赛分南北赛区的建议,同时又提议取消升降级。他的这些举动不但让球迷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足协内部也有人对他十分不满,认为实在太过荒诞。其实关于南北赛区的提议,中国足协早年就有人提及过,不过没有像阎副主席这样一本正经的摆到桌面罢了。一个机关做一个错误的决定并不奇怪,让人吃惊的是自它成立以来就不断的干荒唐事,其实在中国足球历史上,足协曾经做出过太多可笑的决定,从而让人贻笑大方。10 年轻球员硬上阵
每场比赛是否派后备年轻球员经风雨见世面,或者是把新手当作奇兵打对手一个冷不防,这是教练员指挥范畴中的职权。何况职业足球涉及到俱乐部的名望和经济利益,比赛必然真刀真枪刺刀见红,身体与技能正在发育适应的青少年足球选手如果过早加入成年人的竞争,很可能被拔苗助长而造成心理或生理的终身损伤。再说当打之年的球员与俱乐部都签订了合同,上场时间多少首发主力场次都与薪水奖金挂钩,你足协空手的不觉挑担子重,竟然规定联赛在每队每场要派3名19岁以下的青年足球运动员上场,粗暴干涉教练员的工作。
好在中外教练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比赛进入垃圾时间或伤停补时把青年球员匆匆派上场,不忘响应足协的号召。虽然这样的提议有利于中国足球锻炼年轻的足球天才,但对于俱乐部的利益,可以说一点都没有顾及。反观足协的这些决定,只能说它太过自私了些。
9 防火防盗防记者
在中国国家队的驻地或者冬训集训地,有段时间曾经在墙上贴出过这样的标语。而某年中国足协在投资人的围攻下把记者请来做上宾,如果不能说足协反复无常,那只有说他们在对待舆论的态度上取得进步了。
在王俊生做足协主席的任期内,由于职业联赛起步,中国国家队请了洋帅发誓要冲出亚洲一堆工作弄得足协焦头烂额。然而这帮领导没有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把这些都归咎于媒体,认为是舆论导向出了偏差。于是把记者与火灾小偷并列,当作营地不受欢迎的对象。而在国际足联历届主席或秘书长那里,从来都是口径一致,认为是新闻媒体的宣传与批评让足球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由此可见,足协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也出现了“大方向”上的错误。
即使是在后来乃至今天,足协实质上在许多时候对新闻媒体依然是抗拒的态度,他们不但不懂得与媒体寻求共同之处,寻求方向上的一致性,还视媒体如洪水猛兽,惟恐避之而不及。
8 白涨国脚工资
这是对“空手套白狼”的经典演绎。在足协近年来一直推崇的限新令尚未能实施的时候,一套“涨薪令”又出台了。其大概意思是,各俱乐部要为自己球队内的国脚每人增加30%的工资。
中国足协作为俱乐部的管理者,利用权利提出限新建议去维护所有球会的经济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为国脚涨工资这样直接将手伸进别人钱袋的做法实在让人汗颜。在现在欧洲足球发达国家甚至是其他洲的国家队,一旦召唤俱乐部的球员入队,以会为俱乐部支付借用费和保险费,以对俱乐部因为派遣主力为国争光而使得自己利益受损做经济上的赔偿。但在中国,足协却用这种为国脚涨薪的建议企图借鸡下蛋,不但想省去自己的开支,还想让俱乐部代替自己掏腰包。本来这样晦涩的想法应该留在心里,但以文件形式将之实施,就惹人发笑了。不知道是该说足协太单纯,还是该骂他们太过急于求成。
7 随意暂停升降级
什么叫违反运动规律?取消足球的升降级就是具体表现之一。在2001年之初,“为国足让路”的前提就让阎世铎提出“分割联赛,取消升降级”的荒唐建议。而从此以后,中国足球的甲级联赛所取得的那点成绩,就在取消升降级之后逐渐被挥霍光了。在2004年中超被搞到一无是处时,“取消升降级”又被抬出来,作为与投资人讨价还价的筹码。这样草率的决策确实也是导致假球和黑哨猖獗的源头之一。
在1890年竞技足球产生升降级制度后,除非比赛地发生地震,海啸,战争等竞赛组织者无法抗拒的外部因素才停止升降级。而在风调雨顺之时,中国足协的善变实在是无厘头。
6 创造摘牌制度
“今年的状元秀就是-------来自中国上海的姚明!”然后万众雷动,2米26的大个子姚明兴奋激动难以名状。这就是NBA的选秀制度,它更多时候体现对一个球员自身价值的认同,状元秀无疑是一种荣耀-------然而
这一套制度照搬到中国足球上呢?就有了啼笑皆非的摘牌制度。
因为NBA没有降级,所以球队压力没那么大,球员很愿意去一支实力弱的球队去证明自己。而中国足球联赛有升降级。存在残酷的生态竞争的情况中,这样生搬来的倒摘球员制度无疑是有很大弊端的。许多球员就在这样的制度中沉沦了。不过摘牌制度终归还是被取消了,这个笑柄也将成为历史,但从小是否真的中国足球球员转会就会走向自由化还是要打个问号,因为比如国脚资格限制,转会费限制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定如摘牌制度一样给市场带来束缚。
5 本土教练上岗证
提高本土教练业务水平,从而进行业务培训,这本来无可厚非,但中国足协曾经用上岗证造出不少笑话。
从职业联赛开展以来,为了提高教练素质,足协规定在联赛之初各俱乐部主教练必须进行培训,取得上岗证。但因此得来的后果却是,在由于带队成绩差,将主教练炒掉之后,俱乐部却找不到有上岗证的教练继续带队。于是,只好让赛季中段请来的教练做“总教练”或者“执行主教练”,虽然他们与主教练行使的职责完全相同,却有着奇怪的称号,一切皆是为了应付足协的那一纸“上岗证”,幸亏这样的规定在实行几年后取消了。但在当时,不少俱乐部却“深受其害”,所谓的“总教练”等,也不过是被逼出来的智慧,用来应付足协的严格审查,以避免在规章上先被足协抓了把柄。
4 球队数目是奇数
初中生都知道,偶数才可以循环,从而在联赛中必须有被2除后为整数的球队数,这样每一轮次的比赛都没有队轮空,后几轮次的比赛还要同日同时进行,这就尽可能避免了最后一轮的轮空队被人暗算淘汰还无能为力的尴尬场面出现。可是大家都眼睁睁看着2003年末代甲A的参赛球队成为15支,然后就在当年澳门为甲A开出盘口,其弊端显而易见。
实际上,中国足协更有本事把偶数也变成奇数。1987年举行的第6届全国运动会足球赛上,12队不是被分在3个组而是4个组,每组只好是3队。结果是当年的足协副主席袁伟民亲自坐镇赛场,辽宁队和山东队心平气和地赛成2:2.把上海队淘汰出局,气得袁副主席中途愤然离场。
3 “6” “9”不分笑掉大牙
1999
年全国足球乙级联赛进行到最后关头,四川绵阳队与大连铁路队需要争夺最后一个冲甲B的名额。根据规定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时任竞赛部主任的郎效农想到的方法是:让两队代表分选“单”,“双”,然后各从0至9的数字中抽出一数相加,如果和是单数,那选“单”者获胜,如果和是双数,那选“双”者获胜。结果绵阳代笔抽到9(当然同时也可看做6),根据这一规则的“漏洞”获得了晋级的机会。这一“经典”至今成为足坛笑话。
无独有偶,2002年联赛结束后,深圳队和北京队的积分相同,相互间比赛的指数也相同,按常理应该进行附加赛决定名次还可以大大提高票房号召力,但是足协官员掏出一副扑克牌当抽签,幸好全部联赛中净胜球多于北京队的深圳队抽到了大牌J,名正言顺的得到亚军。
2 输球才能进中超
末代甲A的怪事不止一桩。重庆和青岛队在最后几轮联赛里不敢赢球全取3分,然后才能打上中超,这已经是不需要多加解释的笑话。在足球管理者是否懂球这个问题上,一些有考究癖的人会罗列: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先生是水球运动员;现在的主席布拉特先生,只踢过业余少年队;而中国足协几位副主席……其实水平不行可以保持沉默,但是在2002年,一位副主席把自己当年在美国留学棒垒球学到的计分排名法移植到中国足球中来,根据系数分值算积分。这样别出心裁却又显得胸有成竹的卖弄,确实不可取。
1 头球一个算俩
在上世纪80年代初,苏永舜带队的年代。由于中国国家队缺乏高中锋,甚至败在新西兰这样的对手脚下,这样国内关心中国足球的人们非常痛心,发出“高中锋你在哪”的热切呼唤。为了培养优秀的高中锋,中国足协别出心裁,在1995年的联赛里规定头球与角球的入球算两个。所以在足球场上出现许多匪夷所思的情形:有的球明明可以射门得分,但球员却将球先挑起,再顶入球网。在当年联赛临近结束保级的生死关头,有的球队更是利用这一规则玩起了顶上功夫,一场比赛下来全部入球全是头球与角球。
中国足协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想到高中锋没有培养起来,自己制定的荒诞规则却被善于投机的球队利用,从而让联赛的公正和公平性打了折扣,幸亏这样的规定只坚持了一年,就匆忙的取消掉了。 全选一个也不放过 来看笑话顺便拿分~~~~~~~ 太经典了,好多我还不知道呢 才十大??
太少了,中国足球那么有才,评100大才差不多。 这还选个屁,肯定是全选... 除了1,全选!!!!
[ 本帖最后由 inter_z 于 2008-8-26 21:40 编辑 ] 最近CN流行大评选 ~~~ 以前天下足球做过一期这个节目的...
还有视频的... 我全选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