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11-6 13:47:11

<B>第十八届奥运会(1964年)(二)</B>

  <B>竞赛情况:</B>
  本届比赛共设有19个大项163个小项,除田径、游泳(含跳水、水球)、举重、射击、篮球、足球、曲棍球、体操、击剑、自行车、摔跤、拳击、马术、赛艇、帆船、皮划艇、现代五项17个传统项目外,新增添了排球(男、女)、柔道这两个日本拿手的项目。这是奥运会项目规范化后,大项数首次达到19个。比赛分散在东京市内外12个场地进行。但开、闭幕式及一些重要比赛都在东京国立体育场。大会期间天不作美,连绵阴雨,除田径、游泳比赛外,其它比赛观众均不多。
  美国在上届田径赛部分项目中失利后,决心重整旗鼓,夺回失去的阵地。在奥运会前夕的苏美田径对抗赛中,美国总分领先,这是自1958年以来历次苏美对抗赛中美国首次获胜。本届田径开赛后,美国咄咄逼人。罗伯特·海斯和亨利·卡尔旗开得胜,夺回了美国在上届失去的100米、200米两项短跑冠军。值得一提的是,海斯在100米预赛中跑出了9秒9的超世界纪录成绩,可惜因超风速,未被承认为新纪录。但他在决赛中以10秒整平了世界纪录,比亚军古巴的恩·费格罗拉快了0.2秒。在4×100米接力赛中,他跑末棒。由于他的努力,美国由落后而超前,夺得了这一项的金牌,并以39秒整创造了世界纪录。美国不仅在其传统短跑项目中获胜,而且在自奥运会以来从未问鼎过的5000米、10000米两个长跑项目中也得了金牌。获万米冠军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少尉威廉·米尔斯。他过去从未参加大型国际比赛,这次夺标出人意外。而当时名噪田坛的澳大利亚长跑健将罗兰德·克拉克仅得了第三名。新西兰的彼得·斯内尔也取得理想的成绩,蝉联了800米冠军,并在1500米中取胜,成绩分别为1分45秒1和3分38秒1。
  男子田径赛中有两位很有才华的冠军,后来均因车祸过早地离开了田坛,他们是苏联的布鲁梅尔和埃塞俄比亚的比基拉。瓦西里·布鲁梅尔生于1942年5月14日,是六十年代跳高名将。从1961年至1963年6次刷新世界纪录,多次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取胜。1960年,他刚刚18岁,在罗马奥运会上以与冠军相同的成绩(2.16米)得了1枚银牌。东京奥运会前夕,他创造了他的最后一个世界纪录(2.28米),正处于最佳竞技状态。但在东京比赛时,冠军得来却很侥幸。他与美国的约翰·托马斯成绩同为 2.18米,只是后者跳2.16米时是第二次过杆,比他多了一次,他才获得了金牌。1965年,由于遭遇车祸,这位很有潜力的选手受了重伤,此后便从田坛消失了。
  比基拉在东京是第二次获得马拉松跑奥运会冠军。但他的业绩远不止于此。人们把他比作报春燕,他的出现使非洲长跑运动迎来了一个灿烂的春天。这位非洲长跑健将1932年出生于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偏僻山村。由于家境贫赛,自小放牧。20岁时他当上了皇家卫兵,24岁时才开始练长跑。上届奥运会时,他出人意外地获得了马拉松冠军,成绩是2小时15分16秒2,破奥运会纪录。因为他是赤脚跑完全程的,因此获得了"赤脚大仙"的美称。东京奥运会马拉松跑比赛前,人们对他能否蝉联冠军颇多猜疑:其一,在奥运会史上还没有人两次获得马拉松冠军;其二,他身体状况不佳,在距比赛不到六周前(9月16日)刚动过盲肠炎手术;最后一点是,他毕竟年龄大了点,已经32岁了。但比基拉又一次出人意外地获胜了,成绩是2小时12分11秒2,再创奥运会纪录,并开创了蝉联马拉松冠军的先例。1968年奥运会,他因伤中途退出比赛,此后不久在车祸中重伤瘫痪。1973年10月25日,这位两届奥运会冠军与世长辞了。参加他的葬礼的竟达7万人之多。默默无闻的非洲长跑运动自比基拉之后蓬勃发展,并在世界田坛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基拉是无愧于非洲长跑"报春燕"这一称号的。
  在男子田径激烈角逐时,女子赛场也已硝烟弥漫。美国19岁的怀·泰厄斯和20岁的埃·麦圭尔分获了100米、200米冠军。麦圭尔还得了100米和4×100米接力两枚银牌。泰厄斯在100米预赛时以11秒2平了世界纪录,决赛以11秒4夺冠。她在这次比赛中也获得了4×100米接力赛银牌。4年后,这位女短跑手在墨西哥城奥运会蝉联100米冠军,并在4×100米接力赛中取胜。两项成绩分别为11秒、42秒8,均创世界纪录。英国玛丽·兰德在上届比赛名落孙山,未能进入前六名。这次,在10月14日的跳远比赛中以6.76米创世界纪录,为英国女子田径获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后来她的队友安·帕克尔在800米赛中再夺冠军,成绩为2分01秒1,也创世界纪录。
  墨尔本奥运会曾获3枚短跑金牌的澳大利亚迭手贝蒂·卡思伯特8年后又在这次东京比赛中获得首次列入的400米跑冠军。波兰伊琳娜·谢文斯卡初露锋芒,与队友合作在4×100米接力赛中以43秒6的成绩创世界纪录并获金牌。她还在200米跑和跳远赛中各得了1枚银牌。这位在苏联列宁格勒出生的选手当时还只是一个18岁未嫁姑娘,尚称基尔森斯坦,谢文斯卡是她婚后的姓氏。
  苏联在女子田径比赛中连遭挫折,成绩远不如上届理想。但驰骋赛场的普雷斯姐妹颇引人注目,苏联所获的3枚金牌全属她姐妹俩的功劳。这对姐妹都是50、60年代的田径名将。姐姐塔玛拉擅长铅球、铁饼两个投掷项目,曾11次创世界纪录。上届奥运会获铅球冠军,本届又夺铅球、铁饼两项金牌,成绩分别18.14米和57.27米,均创奥运会纪录。妹妹叶琳娜则专攻跨栏和五项全能。曾12次创这两个项目的世界纪录。罗马奥运会时,她夺得80米栏金牌,而在本届比赛中失利,只得了第四。但在首次列入奥运会的五项全能中夺冠,成绩是5246分,创世界纪录。
  美国在游泳赛中再次取得出色的成就,男女18个项目他们获得了其中13项冠军,创造了11项世界纪录。18岁的唐·斯科兰德在男子100米、400米自由泳和两个自由泳接力项目的比赛中共获4枚金牌,成为本届获金牌最多的选手。斯科兰德是60年代著名泳星,多次创造世界纪录。1964年他被评为世界最佳运动员。4年后,他在墨西哥城又获得了1枚金牌(4×200米自由泳接力)和1枚银牌(200米自由泳)。上届男子游泳可与美国抗衡的澳大利亚队这次男女成绩均不很理想,总共只拿了4枚金牌。余下的1枚游泳金牌——200米蛙泳为苏联16岁的女中学生加琳娜·普罗祖明希科娃夺去,这也是苏联第一次在游泳中夺标。
  东道主日本的游泳曾经一度在奥运会上取得出色成绩,原来希望本届借主办国有利条件获取较好成绩,但事与愿违,只在4×200米自由泳接力赛中得1枚铜牌。由于游泳比赛失利,日游联主席被迫向全国道歉。鉴于美国选手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他要求日本文部省取消中学生不能在本地区外参加游泳竞赛的禁令。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11-6 13:48:28

<B>第十八届奥运会(1964年)(三)</B>

  举重比赛共8次刷新世界纪录。7枚金牌中苏联夺去了其中的4枚,其余3枚为日、波、捷均分。上届风云人物、本届开幕式中只手高举苏联国旗进入会场的大力士弗拉索夫在特重量级(90公斤以上级)赛中未能蝉联,输给了队友列昂尼德·扎鲍金斯基。67.5公斤级比赛时,波兰瓦·巴扎诺夫斯基和苏联弗·卡普卢诺夫竞争激烈,两人都以432.5公斤创造了世界纪录。但巴扎诺夫斯基体重(67.15公斤)轻于卡普卢诺夫(67.5公斤),因而获得了金牌。东道国三宅义信在60公斤级中取胜,这是日本,也是亚洲首次在奥运会举重赛中夺魁。
  25岁的三宅是60年代世界级大力士,上届罗马比赛中曾获56公斤级银牌,1968年在墨西哥城又蝉联了60公斤级奥运会冠军。他先后23次创世界纪录,在1962-1966年四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中获56公斤或60公斤级冠军。
  早在1956年奥运会时,苏联18岁的维·伊凡诺夫便在单人赛艇中获胜。传说他因极度兴奋,将金牌来回高高抛起,不慎掉入水中,未能找回,心情沮丧之至。1956年后,他又在罗马和东京接连取胜,成为奥运会史上单人赛艇中唯一的三连冠选手,并且还是第一个世界赛艇冠军。
  一度称雄的苏联男子体操队本届仅鲍·沙赫林获得单杠冠军。日本队不仅保住了男团优势,还获得了包括个人全能在内的4项冠军。远藤幸雄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得了3枚金牌(全能、双杠 和团体)。一代女中之杰苏联的拉蒂尼娜在争夺个人全能三连冠的比赛中,终因年已30(生于1934 年12月27日)而力不从心,败于捷克斯洛伐克的维·恰斯拉夫斯卡,只得了银牌。它标志着拉蒂尼娜全盛时期的结束。这位世界超级女明星在三届(1956-1964)奥运会上总共获得18枚奖牌,其中金牌9枚,银牌5枚,铜牌4枚,是迄今奥运会史上成绩最杰出的运动员。此外,她还在1954、1958、1962年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取得了与奥运会同样的成就。这位选手不仅技艺出众,而且意志顽强,1958年世界锦标赛时,她怀着身孕,忍受风险和痛苦,仍夺得了全能等项冠军。捷克斯洛伐克的恰斯拉夫斯卡,是东京奥运会女子体操赛中成绩最佳者,她除获全能冠军外,还在跳马、平衡木中夺得两枚金牌,并在团体赛中得了1枚银牌。
  匈牙利在击剑项目上占有较大优势,佩剑尤为明显。自1924年始,匈牙利一直保持着这项个人赛的冠军,这次获取金牌的是蒂·佩萨。但是他们自1928年来一直保持的佩剑团体冠军却在本届丢失了,只得了第五名。不过匈队仍是本届击剑赛中最多的金牌得主,共得了4枚,其中包括女子花剑个人和团体两项金牌。
  首次列入的柔道和排球两项比赛中,日本战绩最佳。柔道4个级别日本夺得3枚金牌,另一项无差别级冠军为荷兰30岁的老将安·盖辛克获取。这位欧洲选手是50、60年代世界名将,曾3次获世界冠军,14次获欧洲冠军。
  由大松博文苦心训练的、有"东洋魔女"之称的日本女排获得了金牌,男排则由苏联问鼎。东京奥运会许多项目的成绩比上届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大会共81次破奥运会纪录,其中32次为世界纪录。即:田径世界纪录8次,奥运会纪录28次;举重世界纪录8次,奥运会纪录28次;游泳世界纪录13次,奥运会纪录19次;射击世界纪录3次,奥运会纪录6次。
  自1952年苏联首次参加奥运会以来,美、苏两国已成为世界注目的中心,两国也开始了金牌霸主的争夺战。1952年苏联金牌数远落后于美国,而1956、1960年两届,苏联均超过美国。这次苏联战绩不佳,除游泳外,田径、举重、体操、射击等所获金牌数均不如上届。苏联在本届比赛中共获金牌30枚,银牌31枚,铜牌35枚。而美国,金、银、铜牌分别为36、26、28枚;金牌数再次超过了 苏联。但非正式团体总分,苏、美分别为607.8和581.8,苏联还略微领先。日本获金牌16枚,银牌5枚,铜牌8枚,居美苏之后,列第三。同美苏情况一样,日本金牌数虽多于德国联队(金10、银22、 18枚),但非正式团体总分日本为234.5分,德国为237.5分,后者还多3分。
  <B>中国情况:</B>
  中国台湾派出了80人的代表团,其中运动员55名,参加了田径(6人),篮球(12人)、举重(7人)、自行车(5人)、拳击(7人)、柔道(4人)、射击(6人)、体操(8人)8个项目的比赛。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11-6 13:50:27

<B>第十九届奥运会(1968年)(一)</B>

  http://images.beijing-2008.org/19/66/Img211986619.jpg

  http://images.beijing-2008.org/20/66/Img211986620.jpg

  <B>申办与筹备:</B>
  1963年,国际奥委会于联邦德国巴登巴登召开的第六十届会议上,从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底特律(美国)、里昂(法国)、墨西哥城(墨西哥)4个申请主办奥运会的城市中,选了墨西哥城为第十九届奥运会会址。会议讨论中,人们对生活在平原地区的运动员能否适应这个高原城市的气候,表示了严重关注。当会址最后确定下来后,各国立即寻找高原地区进行适应性训练。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由于经济"起飞",人口随之暴涨,到1968年奥运会时为已达到6百万。该城海拔2259米,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平原地区低30%东西南三面群山环绕,北部是比较开阔的地带。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经第十九届奥运会检验,该市高原气候对长跑、竞走、划船、公路自行车等运动项目的成绩有不利影响,但对于短跑、跳跃等却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墨西哥城是"壁画之都",市内绚丽的壁画比比皆是。第十九届奥运会会徽就是以壁画为主要标志,突出了该城的特点。
  墨西哥政府对这届奥运会非常重视,用5360万美元修建运动场馆及有关设施,用1亿7584万美元进行市政建设和奥运会改建。主会场设在距奥运村4公里的大学校园内,可容纳八万多观众,设备新颖,装有电子报分牌、电子计时器及大型的电瓶水银灯。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条塑胶跑道,这在奥运会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本届奥运会为了增加观众欣赏的兴趣,第一次使用彩色电视技术,向全世界转播。
  <B>基本情况:</B>
  运动会于1968年10月12日至27日举行。应邀参赛的有112个国家和地区(当时国际奥委会会员125个)。这是奥运会参赛单位首次突破100个。参赛运动员5530人,其中女子780人,男子4750人。首次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有巴巴多斯、英属洪都拉斯、维尔京群岛、几内亚、洪都拉斯、刚果(金沙萨)、科威特、利比亚、尼加拉瓜、巴拉圭、萨尔瓦多、苏里南、塞拉利昂、中非共和国。1968年2月国际奥委会会议曾决定,允许南非参加本届奥运会,但遭到许多国家奥委会反对。非洲最高体育理事会宣布,如让南非参加,非洲将进行抵制。国际奥委会迫于形势,后在执委会会议上改变了2月会议的决定。南非同1964年一样,再次被拒之门外。两个德国从1956年始联合组队,参加了1956到1964年三届奥运会。从本届起,各自派队独立参加比赛。参赛运动员最多的国家是:美国360人,苏联317人,墨西哥277人。
  本届奥运会取消了上届刚列入的柔道,其余未变,共18个大项。但单项略有增加,如游泳,从上届的18个扩大到本届的29个。单项总数达172个。
  <B>火炬传递与开幕式:</B>
  运动会于10月12日开幕。这天是哥伦布发现(1492年)新大陆476周年纪念日。上午11时许,墨西哥总统狄亚斯和年已81岁、第五次连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布伦戴奇等来到会场。狄亚斯总统主持开幕式并宣布了大会开幕。当墨西哥20岁的女田径选手诺玛·恩里克塔·巴西利奥·德索克罗高举火炬绕场一周,登上90级台阶点燃火焰时,全场8万多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巴西利奥是奥运会史上第一个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女性。随后,东道主的田径运动员帕布罗·加里多代表运动员进行了宣誓。
  开幕典礼比1964年东京奥运会更为壮观。4万个彩球飘浮天空,1万只鸽子迎风飞翔,礼炮声、号角声、乐曲声响彻云霄。整个会场笼罩在富有南美特色的狂欢气氛中。为了加强裁判员的责任感,本届开幕式上首次列入裁判宣誓。仪式安排在运动员宣誓之后。由主办国推选一名裁判员宣读如下誓词:"我代表全体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宣誓,在本届奥运会上我们将以真正的奥运会精神和遵守奥运会一切规则,公正地履行裁判员职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6 13:52:38编辑过]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11-6 13:51:56

<B>第十九届奥运会(1968年)(二)</B>

  <B>竞赛情况:</B>
  这次高原盛会除了开幕大典隆重热烈盛况空前外,使人难以忘怀的是男子田径赛中接连创造的几项神奇般的世界纪录。 10月14日,美国的吉姆·海因斯在100米决赛中首次突破10秒大关,以9秒9获胜。这项成绩电计时为9秒95,直到1983年才被美国另一名运动员卡尔文·史密斯以9秒93刷新。10月16日,在200米决赛时,美国的托姆·史密斯以19秒8破20秒大关,新成绩电计时为19秒83。11年过去后,1979年意大利的皮·门内阿才再次在这一高原地区以19秒72超过该成绩。10月18日,美国选手李·伊万斯在400米赛中,跑出了43秒8的成绩,再创世界纪录。新纪录电计时为43秒86。这项纪录直到20年后才被他的同胞雷诺兹打破,成为世界田径纪录中有数的几个“长寿纪录”之一。
  同日还举行了跳远比赛。比赛开始时,天气阴沉欲雨,但跳远场边仍聚集了不少记者,人们似乎预感到要出现什么奇迹。当美国的鲍勃·比蒙第一次试跳、记分牌上亮出"8.90 米"时,在场观众、裁判以及比蒙本人都一下惊呆了。太出人意外了。他的这一成绩超过当时世界纪录整整55厘米,这在跳远史上是空前的。在随后的23年中,虽说跳出8米以上的选手不乏其人,但是距离这一纪录都还有一段差。直至23年后的1991年,比蒙的同胞鲍威尔才终于突破了这项惊人的纪录。
  10月20日,包括李·伊万斯在内的美国4×400米接力队,又创造了世界纪录,成绩是2分56秒1,电计时为2分56秒16,这一世界纪录更是保持了长达24年之久。在一届奥运会上能有这么多高水平的新世界纪录出现,并长期无法突破是以往历届所没有的现象,它是这次高原盛会最大的奇迹。
  本届奥运会不仅所破纪录"质量"高,而且个别项目的纪录数度更新,这也是过去极为罕见的。如三级跳远,世界纪录5次被突破:意大利朱·詹蒂莱先后跳出了17.10米、17.22米的成绩,接着苏联维·萨涅耶夫以17.23米超过了他,随后又是巴西内·普鲁登西奥以17.27米战胜了萨涅耶夫,而最后萨涅耶夫又再次创造了17.39米的新纪录,夺得了金牌。这个项目前五名运动员的成绩,都超过了赛前17.03 米的正式世界纪录。
  在男子田赛中,还有几件引人注目的事:其一,从1500米到马拉松各种径赛距离的冠军,全被非洲选手包下,这也是以往从未有过的现象,它不仅说明非洲长跑运动的崛起,而且也表明非洲运动员的耐力是惊人的。其二,美国选手迪·福斯贝里在跳高赛中以"背越式"取胜,虽然成绩仅2.24米,还低于世界纪录4厘米,但他所采用的过杆姿势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对促进跳高成绩提高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其三,美国阿·厄特在铁饼赛中夺冠,第四次获奥运会金牌。四次成绩是:1956年56.36米,1960年59.18米,1964年61米,1968年64.78米,均破奥运会纪录。他是奥运会田径史上在同一项目中四连冠的唯一选手,也是奥运会史上继丹麦帆船运动员保罗·埃弗斯特隆(1948-1960四届)之后取得如此成就的第二人。
  同男子一样,女子短跑、接力、跳远也都打破了世界纪录,各项成绩是:100米美国怀·泰厄斯11秒整;200米波兰伊·谢文斯卡(基尔森斯坦)22秒5;4×100米接力美国队42秒8;跳远罗马尼亚维·斯科波列亚努6.82米。这再次证明,高原气候对短跑、跳跃项目是极为有利的,能比在平原取得更好的成绩。不过,女子这几项纪录的"寿命"不如男子的长,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先后被刷新了。
  民主德国玛·古默尔·黑尔姆博特在铅球赛中首次突破19米(19.61米),是这次男女投掷项目所破的唯一世界纪录。老资格的罗马尼亚铁饼运动员利·玛诺柳这次终于登上了冠军宝座。她是第五次参加奥运会。1952年在赫尔辛基时,她刚20岁,首次参加奥运会以42.65米获第六名。4年后在墨尔本虽然将成绩提高了1米多,但名次下降到第八。1960年在罗马奥运会上,首次获得奖牌——铜牌,成绩为52.36米。又4年后在东京时,再获奥运会铜牌,成绩比上届提高了4米多 (56.97米)。本届奥运会时,她已是36岁的中年妇女,但她争得了出征墨西哥城的机会,并以58.28米战胜了世界纪录(62.54米)保持者西德的利·韦斯特曼等,取得了她渴望多年的奥运会金牌。
  中国台湾运动员纪政,在80米栏赛中以与第二名相同的成绩(10秒4)获得了铜牌。这也是亚洲女田径选手在这届奥运会上取得的唯一奖牌。纪政在这次比赛中未能取得更出色的成就,但两年后,她成为世界知名运动员。
  纪政,台湾新竹人,生于1944年3月15日。曾在亚洲运动会和重大国际比赛中取胜。不过,她成为世界级选手是在1970年。这年的6、7月,她6次打破或平了以下世界纪录:100码,10秒,破世界纪录;220码,22秒7、22秒6,破世界纪录;100米栏,12秒8,平世界纪录。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在世界女子田径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田径赛场上可谓轰轰烈烈。但游泳池里虽不能说是冷冷清清,却也算得上是平淡无奇。男女项目比上届增加了11项(本届29,上届18),但总共只破了5项世界纪录(男3、女2),是否与高原气候有关有待专家研究。美国依旧居绝对优势,获得了29个项目中的21项冠军。另8个项目的男子5项中,澳大利亚的米·温登获100米、200米自由泳冠军,民主德国罗·特斯在两项仰泳中取胜,墨西哥费·莫诺斯在200米蛙泳中为自己的国家首次获游泳金牌。而在女子3项中,金牌为澳、荷、南斯拉夫瓜分。南选手德·比多夫在100米蛙泳赛中首先到达终点,成为南斯拉夫获取奥运会游泳金牌的第一人。
  跳水赛中,捷克斯洛伐克的米·杜赫科娃在跳台中夺冠,也是首次将她的国家写入奥运会游泳冠军史册。男女游泳个人获金牌最多的也都是美国运动员。查·希科克斯和德·迈耶在男女赛中各得了3枚金牌。游泳怪杰、美国的马克·施皮茨首次在奥运会上露面,他在两个自由泳接力项目中获得金牌,个人赛成绩不佳,仅在100米自由泳中得了铜牌。
  举重无一个级别的总成绩刷新世界纪录。这在奥运会史上是极为罕见的。56公斤级赛中,伊朗的穆·纳西里获金牌,他是继日本三宅义信后获得这种荣誉的第二个亚洲人。纳西里的总成绩和匈牙利的伊·福尔迪同为367.5公斤,因体重比后者轻0.3公斤而夺魁。蝉联60公斤级冠军的三宅义信这次有他的兄弟三宅义行也与他同级比赛,并获得了铜牌。本届蝉联冠军的还有67.5公斤级的波兰的瓦·巴扎诺夫斯基,90公斤以上级的苏联的列·扎鲍金斯基。苏联在本届举重赛中仍占有明显优势。7枚金牌中苏联获3枚,其余4枚为日、伊朗、波、芬均分。
  拳击新增加了48公斤级,委内瑞拉的弗·罗德里格斯获得了冠军。63.5公斤级的波兰选手耶·库莱伊和71公斤级的苏联选手鲍·拉古丁都蝉联了冠军。
  美国著名黑人拳击手乔治·弗尔曼是这次特重量级(81公斤以上级)金牌获得者。奥运会后他转为职业拳击运动员,3年后成为世界冠军。摔跤项目,可谓欧亚秋色均分。古典式比赛中,除70公斤级金牌为日本宗村宗二获得外,其余均属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苏联4国。保加利亚的博·拉杰夫(97 公斤级)和匈牙利的伊·科兹马(97公斤以上级)都是第二次获金牌。自由式比赛则是亚洲人领先,获取了8枚金牌中的6枚,日本是其中的佼佼者,共得了3枚金牌。
  苏联在本届男女排球赛中获得了双丰收,不仅蝉联了男子冠军,还从当时驰名世界的日本女排手中夺得了金牌,标志着苏联女排进入了全盛时期。
  法国人在自行车赛中成绩突出,获得了全部7枚金牌中的4枚。皮·特雷旦在1000米计时赛中以1分03秒91的成绩创世界纪录并获金牌。丹·莫雷隆在1000米争先赛中取胜,他们两人还在2000米双人自行车赛中获得了冠军。
  体操比赛中,日本仍保持了男子方面的优势。23岁的加藤泽男获得了个人全能、自由体操和团体3枚金牌。其队友中山彰规所获金牌数还比他多1枚,除获团体冠军外,还在吊环、 双杠、单杠(并列)赛中三次问鼎。中山生于1943年,是日本很有名气的体操运动员。1966年世界锦标赛时就一举夺得3枚金牌,引起了体操界的注意。在其体操生涯中,无论是世界锦标赛还是奥运会赛,他都战绩辉煌。他在1968、1972年两届奥运会和1966、1970年两届世界锦标赛中,分别获得了6枚和7枚金牌。
  南斯拉夫名将米·切拉尔蝉联了鞍马冠军。他还是1962-1970年3届世界锦标赛该项桂冠获得者。捷克斯洛伐克的维·恰斯拉夫斯卡几乎垄断了整个女子体操赛场,她那轻松、舒展、优美的动作征服了观众。她夺得了个人全能、跳马、高低杠、自由体操(并列)4项冠军,只是在平衡木赛中输给了苏联新秀纳·库钦斯卡娅,屈居亚军。恰斯拉夫斯卡生于1942年3月3日,作为一个女子体操运动员,芳龄已逝,墨西哥城是她最后一次在奥运会中取胜。她是继拉蒂尼娜之后体操史中又一出色人物。她在1964、1968年两届奥运会上共获7枚金牌,成就也仅次于拉蒂尼娜。
  运动会于10月27日下午6时举行了闭幕式。东道主限制每个代表团只许派6人参加(但东道主可以例外),引起了一些国家不满。当奥林匹克圣火熄灭时,电动记分牌上亮出了"1972-慕尼黑",数百支焰火射向天空,热情奔放的墨西哥人和来宾一起载歌载舞,墨西哥城再次沉浸在狂欢中。
  本届奥运会美国获金牌45枚,银牌28枚,铜牌34枚,非正式团体总分713.3分;苏联所获 金、银、铜牌数依次为29、32、30枚,非正式团体总分为590.8分。这是自1952年以来,苏美两个体育强国在奥运会的较量中,苏联第一次在金牌和总分上都输给了美国。日本获金牌11枚,银、铜牌各7枚,居美、苏之后。但按非正式团体总分,名次还在民主德国、匈牙利之后。 首次单独参赛的民主德国队,金、银、铜牌分别为9、9、7枚。
 <B> 中国情况:</B>
  中国台湾派出了43名运动员(其中女子8人),参加了田径(11人)、拳击(3人)、体操 (4人)、自行车(5人)、射击(8人)、游泳(4人)、帆船(3人)、举重(5人)8个大项的比赛。
  <B>其他:</B>
  本届奥运会还第一次正式进行了性别和兴奋剂检查。在性别检查中,全部女运动员都取得了参赛资格。但兴奋剂检查却发生了两起违规事件。保加利亚一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因被发现服食了兴奋剂一类药物而被除名。瑞典队在现代五项中获团体第三,因队中运动员汉斯冈纳尔·里里安瓦尔饮酒,在检查中发现他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规定限度,结果名次被剥夺。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11-6 13:54:08

<B>第二十届奥运会(1972年)(一)</B>

  http://images.beijing-2008.org/13/66/Img211986613.jpg

  http://images.beijing-2008.org/14/66/Img211986614.jpg

  <B>申办与筹备:</B>
  1966年4月26日,国际奥委会在罗马召开的第64届会议上,对第20届奥运会会址进行了投票表决。申请主办的有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联邦德国的慕尼黑、西班牙的马德里和美国的底特律。在第一轮投票中,后两个城市被淘汰。经过第二轮表决,慕尼黑获胜,赢得了第二十届奥运会主办权。这是自罗马奥运会12年后奥运会再次回到欧洲举行。
  慕尼黑是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优美而宁静市,到处可见博物馆和音乐厅,但缺乏现代化体育设施。为了使奥运会顺利进行,筹委会花了6亿多美元,兴建了一个体育建筑群,其中包括一个可容8万观众的运动场,可供1.5万名运动员住宿的奥运村,一个有1万座席的游泳馆、有1.3万座位的赛车场等,设施都很先进。主体育场奥林匹克运动场别具一格,有一个半透明帐篷形顶棚,可使观众避免日晒雨淋。不少场馆的顶棚还是活动的,可以上下升降。如排球馆,原建高度为10米,因不符合国际排联关于馆高不得低于12.5米的规定,便临时升高了馆顶,运动会后又把它降到了原来的高度。田径场下面25厘米深处敷设了管道,冷天可注入热水,增加场地的温度。成绩检验使用了先进的电子计时器和有"投掷运动员魔镜"之称的激光测距仪。这些设备的特点是准确(如计时精度可达千分之一秒)、快速(几秒钟内可报告成绩)和自动化。其优点是跑表、皮尺无法比拟的。无怪乎人们称慕尼黑奥运会是跑表、皮尺时代的结束。
  在这次比赛中,也确实令人信服地验证了电子设备的优越性。如男子400米个人混合泳第一名瑞典的贡·拉尔松,仅比第二名美国的蒂·麦基快千分之二秒;又如田径男子800米决赛中,美国达·沃特尔和苏联叶·阿尔扎诺夫同时撞线,但安装在终点的摄影机拍下的照片表明,沃特尔领先百分之一秒;再如射击,朝鲜李浩准在小口径步枪60发卧射中以599环破世界纪录,起初裁判只算了596环,后来经过一种首次使用的特殊仪器检查,确定成绩是599环,等等。
  慕尼黑对这次新闻报道也很重视,进行了大量投资,设置了新闻中心、电视大楼、广播大楼。设备也很完善、先进。新闻中心有3台电子计算机,能提供5亿条资料,回答记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63种不同键盘的打字机,供数千名记者使用。另有12台闭路电视机供记者观看各个现场比赛的实况。在太平洋、大西洋上空还设置了4个卫星转播站,几十个国家可收到大会实况转播。
  本届帆船比赛同1936年那届一样,在基尔港举行。大会组织者别出心裁,调来十多艘拖轮作为临时看台。总之,本届筹委会从场地设施、运动员住宿,到新闻传播等都耗费了巨额资金,作了精心的安排。
  大会开幕前夕,罗得西亚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到来,引起了非洲国家强烈的不满。一些非洲国家宣布,如果允许罗得西亚参赛,非洲则进行集体抵制。因事态愈演愈烈,国际奥委会不得不举行非常会议。8月22日,会议通过了取消罗得西亚参加资格的决定;大会还于8月23日接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的辞呈,选举了爱尔兰基拉宁勋爵为国际奥委会第六任主席。不过,本届有关活动仍由布伦戴奇主持,基拉宁任职从9月15日开始。
  运动会原订于1972年8月26日至9月10日举行。由于9月5日5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成员袭击奥运村的以色列选手,造成了流血事件,大会被迫停办一天,顺延至9月11日结束。这在奥运会史上是第一次。这一事件发生后,虽然大会仍于9月6日继续举行,但以色列及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因担心安全得不到保证,离开了慕尼黑。流血事件也引起了体育界人士的震惊,促使后来各届奥运会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基本情况:</B>
  参加本届大会的国家和地区共121个,运动员7123人,其中女子1058人,男子6065人。苏联在1964、1968年两届接连失利,这次力图东山再起,派出了由411名运动员组成的庞大队伍,仅次于东道主联邦德国(421人),居第二位。美国运动员数共394人,列第三。首次参赛的有阿尔巴尼亚、上沃尔特、加蓬、达荷美、莱索托、马拉维、多哥、沙特阿拉伯、斯威士兰和索马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是第一次参加,但此前参加了1964、1972年两届冬季奥运会。
  本届比赛项目除上届的18个大项外,又增加了上届取消了的柔道,恢复了多年来未举行的手球和射箭,大项总数达到23个。此后,1976、1980、1984年3届奥运会的大项一直未变,只是单项以后每届都有增加。本届东道主在皮划艇比赛中首次增设了障碍回旋赛(男女4个单项)。大会还增设了另一些单项,使小项总数达195个。此外,还将羽毛球和滑水列为表演项目。
  <B>火炬传递与开幕式:</B>
  8月26日下午3时,大会举行了开幕式。联邦德国奥委会主席道默致欢迎词,布伦戴奇用德语发表了他在奥运会上的最后一次讲话,然后由联邦德国总统海涅曼正式宣布大会开幕。本届奥运会圣火于7月28日在希腊奥林匹亚点燃,后由5976名运动员接力传递,经过29天零7小时传送到慕尼黑。在大会开幕式上,由1500米跑世界青年冠军冈特尔·扎恩点燃了火炬台。东道主的田径选手海蒂·舒勒尔代表运动员进行了宣誓。而代表裁判员宣誓的是联邦德国的马术裁判海因茨·波雷。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11-6 13:55:17

<B>第二十届奥运会(1972年)(二)</B>

  <B>竞赛情况:</B>
  慕尼黑田径赛的成绩虽然远不如上届辉煌,但也有自己的"纪录"。苏联男子短跑运动员瓦·鲍尔佐夫获短跑双料冠军就是爆炸性新闻之一。鲍尔佐夫夺走100米、200米跑两项金牌,是美国继1960年罗马奥运会后,近40年(1932-1972)中第二次在这两个项目上同遭败绩。不过,鲍尔佐夫取胜并非完全意外。1969年,刚20岁(生于1949年10月)的他就曾跑出了10秒整的成绩,成为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之一。慕尼黑奥运会前9个月,美国记者理查德·贝克在法国《队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也曾谈到,当前世界跑得最快的人是鲍尔佐夫。本届9月2日100米决赛时,鲍尔佐夫发挥很好,战胜了美国、牙买加等国名手,以较大优势(10秒14)取胜,果然不出赛前分析家的预料。而在两天后的200米比赛中,鲍尔佐夫取胜却有些偶然。赛前他的最好成绩才20秒7,仅排世界第18位;而他的主要对手、美国的拉·布莱克的成绩为20秒整,居当时世界首位。岂料鲍尔佐夫这次跑出了超水平,竟以20秒整获得金牌。
  4×400米接力赛美国队在预赛中即被淘汰,这是自1912年该项列入奥运会以来,美国第一次未能进入决赛。肯尼亚首次夺冠,但成绩(2分59秒8)比上届慢了近4秒。沉默多年的芬兰长跑这次又卷土重来,战胜了在当时田坛叱咤风云的非洲选手。23岁的拉·维伦再次为芬兰在世界树立了"长跑之国"的形象。他在10000米比赛中曾中途跌倒,但他迅速爬起身后,重新投入比赛中,最终以27分38秒4创世界纪录并获金牌,夺得了运动员生涯中4块奥运会金牌的第一个。随后,他又在5000米赛中取胜。这是芬兰自柏林奥运会36年后又重新取得这样的成就。
  上届在长跑比赛中出尽风头的非洲选手这次接连受挫。只有乌干达的约翰·阿基-布阿获得了400米栏冠军,并以47秒82刷新了世界纪录。据说他从未受过跨栏专门训练,但喜爱在野外追猎野兔,有人风趣地说他能夺冠是靠追兔子练出来的本事。
  美国虽在短跑、跨栏等项目中接连失利,但在马拉松赛中领略了数十年来久未有过的胜利喜悦。美国的弗·肖特获得了这个项目的桂冠。这是美国自1908年伦敦奥运会后再次赢得这个项目的金牌。由于田径及其他一些项目中的"意外",评论家认为,慕尼黑的比赛情况表明,一个国家无"永恒"的项目。
  本届奥运会女子田径赛的特点是,欧洲囊括了全部金牌,昔日强手美国、澳大利亚均无所建树。而欧洲主要力量又集中在两个德国与苏联三家。本届获金牌最多的选手是民主德国的雷·施特歇尔和联邦德国的海·罗森达尔,她们各获两枚金牌和1枚银牌。年方20的施特歇尔是当时短跑中的尖子人物,在100米、200米赛中连下两城。100米成绩11秒07,破世界纪录;200米成绩22秒40,平了我国台湾运动员纪政保持的世界纪录。她的1枚银牌是在4×100米接力赛中获得的。25岁的罗森达尔是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短跑成绩也很优秀。她获得跳远和4×100米接力的两枚金牌,另在五项全能赛中得了银牌。
  女子田径赛中另一引人注目的明星是联邦德国的乌尔里希·迈法特。她在跳高比赛中获胜,成绩为1.92米,平世界纪录。当时她年仅16岁(生于1956年3月),是田径史上获奥运会金牌最年轻的选手。女子1500米赛也值得一提。这是奥运会首次列入女子"长跑"项目。前七名运动员的决赛成绩都超过了赛前的世界纪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获该项冠军的苏联选手柳·勃拉金娜。她在预、复、决赛中都刷新了世界纪录,成绩分别为4分06秒5、4分05秒1和4分01秒4。1500米跑比赛的情况表明女子在中长跑中具有无限的潜力,为女子中长跑项目列入奥运会比赛奠定了基础。
  与墨西哥城奥运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次游泳取得了出色的成绩:30次破22项世界纪录(男女各11项,上届总共才5项)。成绩突出的当然要首推美国的马克·施皮茨。他在100米、200米自由泳(51秒22、1分52秒78)和100米、200米蝶泳(54秒27、2分00秒70)以及3个接力赛中均创造了世界纪录,共获7枚金牌,成为奥运会史上一届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加上上届得到的两枚金牌,他是继苏联拉蒂尼娜(体操)、芬兰努米(长跑)后,奥运会史上第三个获9枚金牌的运动员。
  澳大利亚的沙·古尔德是本届游泳赛女选手中的强者。这位出生于斐济岛上的姑娘,当时还不足16岁(生于956年11月23日)。婴儿时期被沸水烫伤,开始只以游泳作为治疗手段,而此时却成为70年代泳坛的佼佼者。在这届奥运会上,她独得了3枚金牌(200米自由泳,2分03秒56;400米自由泳,4分19秒04;200米个人混合泳,2分23秒07),还得1枚银牌(800米自由泳)和1枚铜牌(100米自由泳),并且所获金牌的成绩都刷新了世界纪录。她被评为世界最佳运动员。
  日本游泳运动员田口信教和青木真弓分别在男子100米蛙泳(1分04秒94)和女子100米蝶泳(1分04秒94)、女子100米蝶泳(1分03秒34)中夺得了金牌,两人成绩都是世界新纪录。这是自1956年后日本再次在奥运会取胜,引起了泳坛人士的注意。
  同游泳情况相似,本届举重成绩也大有起色。上届举重1项世界纪录都未破,这次有3个级别(56、67.5、75公斤级)的世界纪录被刷新。本届比赛的级别设置也有改变。自1952年始,举重一直固定为7个级别,这次分成了9个,增加了52公斤级,另将原90公斤以上级分成了110公斤和110公斤以上两个级。在这次比赛中,往昔称雄的苏联碰上了初露锋芒的保加利亚,两国各获3枚金牌,而且保队还多得两枚银牌。保加利亚的崛起预示着举重进入了保苏抗衡的年代。慕尼黑举重赛中,世界大力士、苏联的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首次露面,气势逼人,以比第二名多30公斤的优势夺得110公斤以上级金牌。
  摔跤级别在这次运动会上也有变化。自由式、古典式都新设了48公斤级,其他级别在体重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并将原先特重量的97公斤以上级分成了100、100公斤以上两级。这样,在级别数上古典式、自由式都由原先的8个增至10个。举重、摔跤级别的变化,表明这类项目分级更细致、更科学合理。著名自由式摔跤手、35岁的苏联老将亚历山大·梅德韦季1964年奥运会时曾在重量级赛中夺冠,1968年和本届又在特重量级中两次夺魁,成为奥运会摔跤史上唯一三连冠的选手。他还在1962到1971年的世界锦标赛中8次获得冠军。
  联邦德国和英国在马术比赛中各得了2枚金牌。引人注目的是联邦德国45岁的女骑手利·林森霍夫,她在盛装舞步骑术个人赛中,技压群"雄",成为在这个男女混合项目中首次获奥运会金牌的女选手。林森霍夫是位老将,1956年她就曾在这个项目个人赛中获铜牌,团体赛中获银牌。24岁的英国玛丽·戈登-沃森,也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她与男队友合作,获得了三项赛团体金牌。此前,1970年,她在世界锦标赛该项赛中取胜,成为马术史上第一个世界女冠军。
  本届球类比赛颇多意外。手球是德国人的拿手项目。但这次重新列入奥运会比赛后,南斯拉夫却获得了冠军,而联邦德国只得了第六名。曲棍球是亚洲印度、巴基斯坦的"传统"项目,这次印、巴只分获了铜、银牌,而金牌得主却是联邦德国。这是亚洲人自1928年奥运会以来,首次输掉这个项目。
  女子排球苏联蝉联了冠军,男排结果却出人意外。日本为夺取本届冠军曾制订了一个八年规划。这次它在分组赛中未与上届冠军苏联相遇,而在复赛中,苏联又被民主德国淘汰。这就为日本最后夺得冠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苏联队只得了第三名。
  自1936年男篮列入奥运会后,美国队一直稳居冠军宝座。这次却在有争议的最后3秒钟失去了金牌 。比赛结束前3秒时,场上比分是49比48,苏联领先。但这时苏联犯规。美国罚中2球,反超1分。美国人欣喜若狂,以为大功告成。而苏联却抓住战机,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命中1球,结果以51:50取胜。美国抗议,他们认为罚球后比赛已经结束了。但这不成其为理由,美国只好自认倒霉。
  日本在本届奥运会男子体操中继续保持优势,获得了包括团体、个人全能在内的5枚金牌。女子方面,捷克斯洛伐克的恰斯拉夫斯卡已经引退,以柳·图里舍娃、奥·科尔布特等组成的苏联队重又在奥运会上居优势地位,除蝉联团体冠军外,并获得个人全能(图里舍娃)、平衡木和自由体操(均为科尔布特)3枚金牌。民主德国卡·扬茨也是这次女子赛中的强者,在跳马和高低杠比赛中各得了1枚金牌,还在全能赛中得了银牌。
  本次奥运会,苏联获得了50枚金牌,27枚银牌,22枚铜牌,美国金、银、铜牌分别为33、31、30枚。这是苏联在上两届失利后,再次以金牌多数压倒美国。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列第三位的民主德国队获得了金牌20枚,银、铜牌各23枚。民主德国从1956年起至本届止,总共参加了5届奥运会,如果将5届获奖情况作一对比(前三届是两个德国共同组队,此处只计其中民主德国所获奖牌数),它的进步是相当惊人的:
  年代  届次  金  银  铜
  1956  16   1   4  2
  1960  17   3   9  7
  1964  18   3   11  5
  1968  19   9   9  7
  1972  20   20   23  23
  可以看出,6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的体育水平并不很高,可是60年代末开始了飞跃。其进步原因,主要是对体育投资多,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工作,并加强了体育科学的研究。
  联邦德国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获金牌13枚,银牌11枚,铜牌16枚,居第四位。
  <B>中国情况:</B>
  中国台湾派出63中男女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柔道、摔跤、拳击、举重、射击、射箭、帆船和自行车共10个项目的比赛。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11-6 13:56:50

<B>第二十一届奥运会(1976年)(一)</B>

  http://images.beijing-2008.org/08/66/Img211986608.jpg

  http://images.beijing-2008.org/09/66/Img211986609.jpg

  <B>申办与筹备:</B>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曾先后五次申请主办奥运会。在争取1972年奥运会主办权时,几乎胜利在望,但最后以一票之差败于联邦德国慕尼黑。1970年在国际奥委会阿姆斯特丹年会上,蒙特利尔经过激烈的竞争,终于击败了对手美国洛杉矶、苏联莫斯科和意大利佛罗伦萨三市,赢得了第二十一届奥运会的主办权。
  蒙特利尔是加拿大最大城市之一,人口近300万。1825年至1849年间曾是加拿大政府所在地。该市位于魁北克南部圣劳伦斯河蒙特利尔岛上,是世界重要海港之一。当1976年第二十一届奥运会决定在这里举行后。该市即积极进行准备,耗费了巨额资金,利用了许多现代化科技成果,在城区北部开辟了奥运会中心,新建了大型体育场、游泳池、自行车场、奥运会村等。自行车场和体育场都加盖了顶篷。可容8 万观众的主体场内,有两块巨大的长20米、宽10米的记分牌,各装有1万9千多个灯泡,从场内任何一侧,都可清晰地看到牌上所显示的比赛成绩。场馆设施表面都装饰了茶色玻璃,熠熠生辉,显得富丽堂皇。
  这一切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由于经济萧条,物价暴涨,建筑工人长期罢工,加上管理不善,在兴建奥运会中心时,经费多次追加,工程一再延期。1975年有人建议易地举行,但国际奥委会没有采纳这个意见。本届奥运会到底耗费了多少资金,亏空了多少,说法不一。有的材料说,本届费用远远超过了预算。如主体场建筑费,原计划28亿美元,结果花了58亿;组织费用原计划6亿,实际为7.3亿,等等。整个运动会亏空10多亿美元,使该市纳税人至本世纪末无法还清这笔债务。但是,另一材料说,本届实际费用为24美元,有1亿6千万由纳税人负担,要到1992年才能还清。
  有人讽刺说,为了15天的奥运会,增加了纳税人20年的负担。两种材料虽有数字上的差异,但本届耗资巨大、出现亏空却是实情。尽管经费上出现了赤字,工程建筑中遇到了麻烦,但经过多方努力,6月13日即离运动会召开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时,主要体育设施都已竣工,组织工作已基本就绪。
  <B>基本情况:</B>
  运动会于1976年7月17日至8月1日举行,规模远逊于上届慕尼黑奥运会,主要原因是发生抵制事件。1976年6月,南非政权邀请新西兰橄榄球队访问。非洲最高体育理事会对此曾提出警告,如果新西兰应邀,非洲将反对新西兰参加即将举行的奥运会。但新西兰对此置若罔闻。后来,新西兰又派代表团来蒙特利尔参加奥运会,引起了非洲的强烈不满。 加蓬、冈比亚、扎伊尔、马达加斯加、马拉维、坦桑尼亚、中非共和国拒绝派队出席奥运会;阿尔及利亚、上沃尔特、加纳、圭亚那、埃及、赞比亚、伊拉克、喀麦隆、 肯尼亚、刚果、利比亚、马里、摩洛哥、尼日尔、尼日利亚、斯威士兰、苏丹、多哥、突尼斯、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体育代表团虽去了蒙特利尔,但在开幕后不久即退出了比赛。
  最后应邀参赛的有92个国家和地区,运动员6028人,其中女子1247人,男子4781人。运动员数比来的记者(约7800人)还要少。运动员数最多的是美国队,共425人;东道主次之,416人;苏联列第三,409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也各派出了300名以上的运动员队伍。首次参赛的有安道尔、安提瓜、开曼群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台湾没有参加本届运动会。
  本届仍设21个大项。根据国际奥委会于慕尼黑运动会期间所作的决定,本届奥运会增设了女子篮球、女子手球等,其他项目如游泳等作了相应的调整和增删,单项数由上届的195增加到198。虽有许多非洲国家退出,但本届奥运会仍不失为一次高水平的赛会。田径、游泳、举重、射击、射箭共82次破奥运会纪录,其中34次为世界纪录。游泳成绩最为突出,共26项比赛,刷新了25项奥运会纪录,21项世界纪录。其他:田径22项奥运会纪录,8项世界纪录;举重29项奥运会纪录,2项世界纪录;射击4项奥运会纪录,3项世界纪录;射箭2项奥运会记录。
  <B>火炬传递与开幕式:</B>
  运动会于7月17日正式开幕。本届奥林匹克火焰传递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作法。7月13日于奥林匹亚点燃,火种传到雅典后,不象以往用轮船、飞机或接力传递,而是利用卫星传到加拿大首都渥太华,随后进行火炬接力跑,7月17日传递到蒙特利尔。最后点燃主体场奥林匹克火焰,是由一对少年男女斯蒂凡·普雷方丹和桑德拉·亨德森共同完成的。这是奥运会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由两人共同执行这一光荣的使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宣布了本届奥运会开幕。代表运动员宣誓的是东道主的举重运动员皮埃尔·圣-让,代表裁判员宣誓的是加拿大的田径裁判莫里斯·福热。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11-6 13:57:54

<B>第二十一届奥运会(1976年)(二)</B>

  <B>竞赛情况:</B>
  本届田径比赛是参赛人数最多的项目,高达1039人。美国男子在径赛中仅获得两项接力和一项跨栏冠军,这是美国在奥运会田径赛中又一次大的失败。苏联也丢失了一些阵地,男女成绩均不如上届。民主德国却出人意外,战果辉煌,特别是女子,获得了14项中的9项冠军。民主德国男女选手共获得11枚金牌,超过了美(6枚)、苏(4枚)两国的总和。在从上届开始逐渐形成的田坛德(民主德国)、美、苏三足鼎立的局面中,民主德国已跃居执牛耳的地位。但三国男女实力有所不同,从下表(本届德、美、苏田 径成绩表)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4名 5名 6名 总分 男/女
  民主德国 11   7  9  8  6  3  187 55/132
  美国   6    8  8  5  6  6  147 125/22
  苏联   4    4  10  3  4  4  109 54/55
  表中民主德国的女子实力很强,美国的优势在于男子,苏联则男女实力较为均衡。1976年后,三国未能在1980、1984年两年奥运会上交锋,彼此水平有些变化,但总的格局仍如往昔。
  蒙特利尔田径赛可以说是一次群英荟萃的竞赛,涌现了不少对田径颇有影响的人物。如古巴的阿·胡安托雷纳、美国的埃·摩西、苏联的塔·卡赞金娜、民主德国的罗·阿克曼和鲁·福克斯等。老将也不乏其人,如芬兰的维伦、苏联的萨涅耶夫和波兰的谢文斯卡等。
  25岁的古巴选手阿尔伯托·胡安托雷纳是这次田径赛的新闻人物。他先在800米赛中取胜,并以1分43秒50的成绩破世界纪录,后又在400米赛中夺金牌。他被评为当年世界最佳运动员。翌年,他又在世界杯田径赛中再次夺取了这两个项目的桂冠,并以1分43秒40刷新了他自己保持的800米世界纪录。
  苏联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塔·卡赞金娜也是这次引人注目的新星。她身高1.66米,体重51公斤,两腿修长,步频快而有力,在800米、1500米赛中接连夺冠。4年后 在莫斯科运动会上蝉联了1500米冠军,并在运动会后不久又在苏黎世的一次国际比赛中以3分52秒47刷新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84年8月,在她快33岁的时候,还以8分22秒62创造了3000米世界纪录。
  芬兰老将拉·维伦以在上届奥运会上两夺金牌而驰名于田坛。不过此后情况不佳,人们对他能否再次取胜持怀疑态度。蒙特利尔奥运会前他加强了训练,使竞技状态达到最佳,终于蝉联了5000米和10000米的冠军,以两枚金牌作为他27周岁稍稍迟到的生日礼物。
  苏联维·萨涅耶夫在三级跳远比赛中击败了曾在1975年创17.89米世界纪录的巴西约·德奥维利拉,成为奥运会史上三次获该项金牌的唯一选手。
  田坛人士对美国埃·摩西的13步栏间跑极为赞赏,他轻松地获得了男子400米栏冠军。
  波兰30岁的伊·谢文斯卡,是自1964年始第四次参赛,可谓田径女将中的老资格。但她宝刀不老,在400米赛中以49秒29创世界纪录并夺金牌。4年后,她在莫斯科奥运会上再次露面,毕竟年岁不饶人,结果一无所获。这位多次获奥运会金牌和创造世界纪录的颇有才华的选手从此结束了她的运动生涯。
  29岁的民主德国女选手、一代标枪名将鲁特·富克斯蝉联了这一项目的冠军。但4年后她在莫斯科也遭到了谢文斯卡同样的厄运。
  女子跳高是这次竞争最激烈的项目,参赛的有上届冠军、联邦德国的乌·迈法特,前世界纪录创造者、保加利亚的约·布拉戈耶娃和七十年代后期田坛最著名的两名跳高选手,民主德国的罗·阿克曼和意大利的萨·西梅奥尼。阿克曼最后夺得了金牌。罗泽玛丽·阿克曼婚前称维恰斯,两年前就已闻名于田坛,曾先后以1.94米、1.95米的成绩平、破世界纪录。从1974年到1977年,她几乎垄断了女子跳高,7次平、破世界纪录,多次在重大比赛中获胜。1977年8月,她成功地越过2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越过2米横杆的女选手。
  游泳池中之争,主要是美国和民主德国两家。美国男子表现了无可争议的优势,囊括了除200米蛙泳外全部项目的金牌;民主德国则获得女子13个项目中的11项冠军,这是它在世界性比赛中第一次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美国21岁的詹姆斯·蒙哥马利1973年参加世界锦标赛时,就曾在100米、200米自由泳和两项接力赛中四夺冠军,成为泳坛骄子。这次他除200米自由泳失利只得铜牌外,其余3项重复了3年前在世锦赛上的成就。他这次100米自由泳成绩为49秒99,是世界上第一个突破100米50秒大关的选手。美国17岁的布里安·古德尔在这次比赛中也成绩优异,获得了400米、1500米自由泳两项金牌,成绩分别为3分51秒93和15分02秒40,均为世界纪录。 但他们两人的成就不如队友约翰·内伯出色,内伯包下了两项仰泳冠军,并与队友在两个接力赛中取胜,共获4枚金牌、1枚银牌。
  男子200米蛙泳夺冠者是英国22岁的戴维·威尔基。他在1973、1975年两届世界锦标赛中曾三获蛙泳桂冠。这次正是由于他在200米蛙泳赛中击败了美国强手约·亨肯,才避免男子项目全部金牌被美国悉数夺走。
  女子游泳中成绩突出的是民主德国的科尔内娅·恩德尔,她是那个时代有数的几名最优秀运动员之一。1973年世界游泳锦标赛时,她刚13岁多点,就一举夺得100米自由泳、100米蝶泳和两项接力冠军,1975年又在世界锦标赛中重现了上届的成就。由于她在世界锦标赛中的成绩,1973、1975年两度被评为年度世界最佳运动员。本次在蒙特利尔,虽说她是首次参加奥运会,年龄还不到18岁,但已被公认为是夺标最有希望的人物。她在这届游泳赛中共获取了4枚金牌、1枚银牌,而且成绩非常出色:100米和200米自由泳,成绩分别是55秒65和1分59秒26;100米蝶泳是1分00秒13。三项均创世界纪录。在4×100米混合泳接力中,也以4分07秒95刷新了世界纪录。她所参加的项目只有4×100米自由泳输给了美国队而屈居第二。恩德尔不仅夺得了多项世界冠军和多枚奥运会金牌,并在100米、200米自由泳、100米蝶泳和200米个人混合泳中21次创世界纪录。民主德国另几名队员成绩也不错,如乌·里希特,获得两项仰泳和4×100米混合泳3项冠军;佩·蒂默尔在400米、800米自由泳中两获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主德国这种气势逼人的情况下,以16岁的玛丽娜·科谢娃娅为首的3名苏联女选手,囊括了200米蛙泳的全部奖牌。科谢娃娅的成绩为2分33秒35,创世界纪录。
  在跳水比赛中,意大利老将克劳斯·迪比亚西连续第三次摘取了男子跳台项目的奥运金牌。
  国际举重联合鉴于推举对运动员健康不利,以及在裁判工作中容易引起争议,在1972年奥运会后,决定将推举从举重比赛中取消。因此,本届奥运会举重是首次按抓、挺两项计总成绩进行排名的比赛。赛前,人们预计将会出现一批世界纪录,但结果并不理想,只有保加利亚诺·努利金以262.5公斤破了56公斤级总成绩世界纪录,苏联阿列克谢耶夫以255公斤破了110公斤以上级挺举世界纪录。而努利金是上届60公斤冠军,这次之能破总成绩世界纪录,与他降低体重参加较轻级别的比赛不无关系。在9个级别比赛中,苏联最终获得7块金牌,成为最大赢家。
  本届奥运会共破60项奥运会纪录,其中世界纪录为33项。举重、射箭的奥运会纪录再次刷新。游泳破24项奥运会纪录和21项世界纪录,其中男子12项为世界纪录。
  立志雪耻的美国男子篮球队如愿以偿,夺回冠军。身高马大的苏联女队在第一次举行的女子篮球比赛中夺得冠军。而在女子排球比赛中,号称“东洋魔女”的日本队势不可当,不仅以5战全胜夺取了冠军,而且每场比赛均以3-0的比分取胜。更有甚者,在这5场比赛的总共15局中,只有1局被对手得分达到两位数。
  在体操比赛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14岁的罗马尼亚女子选手科马内奇。她以精湛的技艺在7月18日的高低杠比赛中首次获得满分,电子计分牌为显示这出人意料的成绩不得不临时改装。接着,她又6次获得满分,1人独得3枚金牌,成为令世界体坛瞩目的新星。
  本届奥运会结果,美国再次受挫,第二的地位被民主德国取代。民主德国获40枚金牌、25枚银牌、25枚铜牌,而美国各类奖牌数依次为34、35、25枚。苏联列奖牌榜第一,各类奖牌数依次为49、41、35枚,但苏联在田径和游泳方面明显逊色于民主德国,也感到了“第一”的危机。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11-6 13:59:21

<B>第二十二届奥运会(1980年)(一)</B>

  http://images.beijing-2008.org/04/66/Img211986604.jpg

  http://images.beijing-2008.org/05/66/Img211986605.jpg

 <B> 申办与筹备:</B>
  申请主办本届奥运会的,只有苏联莫斯科和美国洛杉矶两个城市。1974年10月国际奥委会第75届会议决定,由莫斯科承办。
  莫斯科是一座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区横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是苏联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75年3月,莫斯科成立了奥运会筹委会,开始对各项工作进行积极的准备。兴建和改建了许多体育设施,使莫斯科体育场馆来了个大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型体育场从原先的50多个增到近70个,人工游泳池从30多个发展到60多个,体育馆由1300多个增加到1600多个,等等。与此同时,还整饰了城市建筑,改善了交通运输网。据外电报道,苏联为主办这届奥运会总共耗费了90亿美元左右。这在奥运会史上是创纪录的数字。
  运动会于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举行,恰好与第十五届奥运会会期相吻合。两届会期举办月日完全一样,是奥运会史上仅有的一次。第十五届是苏联首次参加的奥运会,它标志着苏联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不言而喻,两届会期吻合,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组委会的精心安排。
  大会主要活动如开、闭幕式,田径、足球决赛等,在莫斯科能容10万多观众的卢日尼克列宁中央体育场进行。游泳、水球、体操、篮球、排球等竞赛场馆,设在中央体育场附近。中央体育场及其所属14个场馆总共可容20万观众。帆船项目则安排在爱沙尼亚首府塔林,这是苏联一个有90余年历史的帆船运动基地。奥运会足球赛以前只限在主办城市进行,但从近几届开始,预赛分散在其他城市。如1968年在墨西哥城等5个城市,1972年在慕尼黑等5个城市,1976年在蒙特利尔等4个城市。这次足球除半决赛、决赛在莫斯科中央体育场进行外,其他比赛分散在列宁格勒基洛夫体育场(可容8万观众)、基辅"共和国"体育场(可容10万观 众)和明斯克"迪纳摩"体育场(可容5万观众)三处。
  大会是隆重的,但人们为一种不愉快的气氛所困扰。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年复兴以来,经历了风风雨雨。而此次莫斯科遇到的是最严重的危机,它威胁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由于苏军在1979年圣诞节前夕出兵入侵阿富汗,践踏国际法准则,给运动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一个国家一方面召开以和平、友谊为主要宗旨的奥运会,而另一方面却派兵入侵别的国家,必然会遭到世界的反对和舆论的谴责。许多国家的奥委会相继表态,拒绝参加。中国奥委会也发表声明,不参加莫斯科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已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公开抵制或拒绝参加的占五分之二,参赛的仅80个。这个数字还低于20年前罗马奥运会的水平。
  <B>基本情况:</B>
  参加本届奥运会的运动员为5217人,其中女子1124人,男子4093人。苏联运动员人数最多,为534人;民主德国、波兰次之,分别为378、340人;匈牙利(320人)、保加利亚(313人)也在300人以上;人口不多、远隔重洋的古巴也派出了由239名男女运动员组成的庞大队伍。与会的80支队伍中,有16个队在入场式上没有打本国国旗,以奥林匹克五环旗替代;有10个队只有旗手一人,运动员没有出场。参与报道本届赛会的新闻记者共有5615名,其中文字记者2685名,广播记者2930名,总人数比参赛运动员还要多。在奥林匹克会旗交接仪式中,因加拿大属抵制国家行列,上届主办城市蒙特利尔市长只派了代表将奥林匹克会旗交给了莫斯科市。凡此种种,冲淡了会场的热烈气氛,也给关心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人们的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
  抵制情况在比赛进程中也使人明显感觉到。例如,在自行车4000米个人追逐赛中,获得前三名的是瑞士、法国和丹麦运动员。这三国的奥委会为抗议苏军入侵阿富汗,决定在本届奥运会上任何仪式中不使用本国国旗和演奏本国国歌。结果在授奖仪式上只好代之以奥林匹克会旗和会歌。在其他项目授奖仪式中,也出现过类似情况。这在奥运会史上是无先例的。
  抵制也使比赛成绩受到影响。由于上届奥运会非正式团体总分列前十名的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拒绝参加,田径、游泳、体操、柔道所受的影响尤为明显,有的甚至不能反映当时的世界实际水平。如男子游泳,在上届奥运会全部13个项目中,破12项世界纪录,本届仅破了1项。另如马术,上届奥运会进入前六名的14个队中,13个队没有代表去莫斯科。再如曲棍球,上届前五名新西兰、澳大利亚、巴基斯坦、荷兰、联邦德国也全都没有出席。人们评论说:莫斯科奥运会金牌贬值达50%。
  本届竞赛项目仍为21个大项,但单项数从上届的198增至203。引人注目的是女子曲棍球首次进入了奥运会大门。苏联首次参加了全部大项的比赛。抵制虽然给本届奥运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但在成绩方面,总的来说还是一次较高水平的比赛。大会共破33项世界纪录:计田径6项,游泳8项,举重13项,自行车、射击各3项。举重、自行车水平都很高,特别是自行车,全部3个有纪录的项目,共有10人次破世界纪录,其中1000米计时赛是1964年以来从未突破的。
  <B>火炬传递与开幕式:</B>
  运动会于7月19日下午2点在列宁中央体育场正式开幕。苏联党政领导及奥委会主要官员出席了开幕式。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主持了他任期内的最后一届奥运会,本届之后他卸任为名誉主席。西班牙的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被选为国际奥委会第七任主席。开幕当天天气不佳,主办当局不得不出动6架飞机,在云层中喷洒化学药剂,驱散飘浮在体育场上空的乌云。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传送奥林匹克火种的做法后来受到非议。本来以传统的方式传递火炬,目的是在世界各地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而利用卫星传送则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本届遂根据国际奥委会的决定,又恢复了传统方式,进行了火炬接力传递。
  7月19日携火炬进入中央体育场的是苏联三届奥运会三级跳冠军维克托·萨涅耶夫。他绕场跑一周后,将火炬转交给了苏联著名篮球运动员谢尔盖·别洛夫,后者最后完成了点燃塔上火焰的使命。苏联元首莱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宣布了本届奥运会开幕,代表运动员宣誓的是苏联上届体操明星弗拉季米尔·安德里亚诺夫,代表裁判和官员宣誓的也是苏联著名运动员、三届奥运会摔跤冠军亚历山大·梅德韦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6 14:01:29编辑过]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11-6 14:01:00

<B>第二十二届奥运会(1980年)(二)</B>

  <B>竞赛情况:</B>
  本届奥运会田径开赛较迟,于7月24日至8月1日在中央体育场举行。73个国家的1088名选手参加了角逐。由于美国、联邦德国、肯尼亚等一些强手缺席,男子部分项目如跨栏、长跑等受到了影响,但总的成绩还算差强人意。引人注目的是埃塞俄比亚的米鲁茨·伊夫特。这个年已35岁并有5个儿女的选手一举获得5000米、10000米两项金牌。伊夫特这个名字在当时田坛并不陌生,1972年奥运会时他就在10000米赛中获得过铜牌。1976年因埃塞俄比亚参加了抵制行列,使他失去了在蒙特利尔夺标的机会。但翌年在首届世界杯田径赛上,他取得了这两个长跑项目的桂冠。不过,伊夫特在莫斯科得以取胜,与世界头号强手肯尼亚的亨利·罗诺缺席不无关系。
  英国两位中跑明星塞巴斯蒂安·科和史蒂夫·奥维特在1500米、800米各获得1枚金牌。但科的表演并不令人满意。1979年科如风卷残云似地在41天时间里连破800米、1500米和1英里世界纪录,被评为当年世界最佳运动员。这次在莫斯科,他在800米赛中失利,只获银牌;1500米赛虽夺金牌,但连奥运会纪录也未能突破。
  跳跃类项目成绩除三级跳远较平淡外,其余3项均较突出。苏联三级跳远名将萨涅耶夫这次卫冕失败,负于队友贾·乌德米亚埃,获银牌。身高2米,刚满21岁的民主德国跳高选手格尔德·韦西克赛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者,而这次却大爆冷门,战胜了上届冠军波兰名将亚·弗绍瓦,以2.36米创世界纪录并获金牌,成为第一位在奥运会上打破跳高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波兰26岁的弗·科扎基耶维奇在撑竿跳中取胜,似属人们意料之中。赛前他曾以5.72米破世界纪录。这次他使用了较软的新竿,并提高了握点,越过了5.78米世界新高度,夺得冠军。民主德国的卢茨·东布罗夫斯基在跳远中夺冠,成绩是8.54米,虽距世界纪录还有一大截,但它是1968年比蒙跳出8.90米后12年来世界出现的第一好成绩。
  苏联链球运动员尤·谢迪赫和民主德国马拉松选手瓦·西尔平斯基也值得一提,他们蝉联了各自项目的冠军。谢迪赫以81.80米破世界纪录,而西尔平斯基是继比基拉之后第二个蝉联奥运会马拉松冠军的人。
  女子田径与男子情况不同。由于民主德国、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一直居主导地位,所以抵制行动带来的影响不大,上届称雄的民主德国女将这次意外丢掉了几枚金牌,输给了苏联(金牌数5比7)。曾以10秒88第一个突破11秒大关创造100米新世界纪录的民主德国选手玛·格尔,以百分之一秒(11秒07比11秒06)之差输给了苏联的柳·康德拉季耶娃;上届标枪冠军、5次世界纪录创造者吕·福克斯预赛时即被淘汰,金牌为在田坛没有多少名气的古巴玛·科隆获取;上届跳高冠军,著名选手罗·阿克曼也只得了第四名,桂冠为意大利的萨·西梅奥尼夺去。不过西梅奥尼取胜也属情理之中。自1978年始,她一直雄踞女子跳高首座,曾两次越过2.01米。
  民主德国成绩虽不尽如人意,但仍是田坛的强者。金牌获得者中的突出人物有23岁的玛丽塔·科赫。1976年她首次参加奥运会,在400米决赛中因背伤复发,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赛。本届她获取了这项桂冠,并在4×100米接力赛中得了1枚银牌。不过科赫在田坛的成就不在奥运会夺冠上,而在创世界纪录和获世界冠军。她在200米、400米跑和接力项目中16次创世界纪录,在1977年至1985年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中多次取胜。其中1983年她在首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三夺金牌;1985年的世界杯田径赛上,她又在200米、400米和4×400米接力赛中三次夺魁,并以47秒60创造了400米世界纪录。由于她在田坛的功绩,多次被评为年度世界最佳运动员。
  获金牌最多的苏联女队也人才济济,除老将塔·卡赞金娜外,还有娜·奥莉扎连科。她在800米比赛中夺冠,成绩1分53秒43,创世界纪录;纳·特卡钦科以5083分创五项全能世界纪录并获金牌。五项全能是奥运会最后一次比赛,从下届起改为七项全能。
  男子游泳是受抵制影响最明显的项目。由于强手缺席,苏联取得了从未有过的成绩:获金、银牌各7枚,铜牌3枚。20岁的苏联大学生弗拉季米尔·萨尔尼科夫是本届男子游泳的新闻人物,共得了3枚金牌。1500米赛中,他以14分58秒27取胜,成为游泳史上第一个突破15分大关的选手。随后又在400米和4×200米自由泳比赛夺取了他的第二、第三枚金牌。莫斯科奥运会后,他又多次创世界纪录并在重大比赛中取胜。
  上届奥运会民主德国女子游泳选手一举夺得全部13项的11枚金牌,大胜美国队,震惊了整个泳坛。但是两年后在世界锦标赛上几遭全军覆灭的命运。这次她们重振军威,再现了上届奥运会的战绩,获11枚金牌、8枚银牌、7枚铜牌。在整个女子比赛中,曾7创世界纪录。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等国的抵制对这次金牌分配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民主德国的巴巴拉·克劳泽,是民主德国继恩德尔之后又一著名泳星。正是由于她获取了1枚金牌,才使民主德国在1978年世界锦标赛中没有全线溃败。这次她在100米自由泳中先后以54秒98、54秒79两破世界纪录,在200米自由泳中创奥运会纪录(1分58秒33),在4×100 米自由泳中创世界纪录(3分42秒71)。
  刚17岁的中学生梅丘克两年前在世界锦标赛中获100米自由泳亚军,奥运会前夕在欧洲杯赛中第一次在国际赛中得冠军。本届她在100米蝶泳和两个接力项目中三获金牌,并在100米自由泳中得了银牌。赖尼施是这次获3枚金牌年龄最小的运动员,仅15岁。赛前几乎不被人知晓的她此次参加的是仰泳项目。100米仰泳预赛时,以1分01秒50创世界纪录。24小时后在决赛中又将纪录缩短到1分00秒86。200米比赛 时,再以2分11秒77创世界纪录。在混合接力赛中,她获取了第三枚金牌。这次获游泳奖牌最多的是民主德国16岁的英内斯·迪尔斯,这位自由泳的多面手共得了5枚奖牌:400米、4×100米接力获金牌,200米、800米获银牌,100米获铜牌。在这种世界性大赛中能在所参加的全部5个项目中获取奖牌,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苏联仍保持了在女子200米蛙泳的王座,以琳·卡丘希捷为首的3名选手囊括了该项全部奖牌。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专题】大型综合赛事全接触:奥运会、冬奥会、亚运会、亚冬会、东亚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