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960452 发表于 2007-1-15 23:38:40

四川历史典故之七--屈原是巴人?

长期以来,屈原被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然而, 1997年在屈原故里乐平里的一次考古发掘却让其身份变得扑簌迷离。考古学家在乐平里发现了众多巴文化痕迹,由此引发了对屈原身世的疑问。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主线,也以屈原为其灵魂,此外,屈原的弟子宋玉也是主要作者。后人称屈原和宋玉在《楚辞》中创造出的体裁为离骚体。

  长期以来,屈原被认为是战国时期楚国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两千多年以来,研究《楚辞》、关注屈原生平的学者数以千计,然而,由于史料的缺失,屈原的生平至今依然扑朔迷离,屈原不仅留下了神秘绮丽的文字,他的生平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屈原在《楚辞》中诸如《离骚》、《九歌》等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现在能够感受到的只有它的含混不清和神秘莫名,学者们普遍认为,《离骚》、《九歌》带有巫歌的成分,它们又是乐章,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它们则拥有着更为神秘的内涵,甚至隐藏了屈原的身世之谜。

  楚国、巴国素来被中原统治者斥为“蛮夷”,在《诗经》中这种排斥心理更是暴露无疑,楚国、巴国、蜀国无法取得与北方诸侯同等的政治位置,文化上,自然也备受排斥。然而,不管周王朝愿意不愿意,伴随着巴国、楚国的相继崛起,他们的文化却随着接连不断的战争渗透到北方诸侯国中,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楚辞》。在文学史上,《楚辞》取得的成就直逼《诗经》,被称为“骚”,从此,“风骚”并列,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屈原身世之谜

  说到《楚辞》,便不能不论及屈原的生平,屈原的生平是我们寻秘《楚辞》与巴人之谜的密匙。

  湖北秭归,是历史界公认的屈原故里,也是屈原生命的起点。秭归城东有屈原祠,在秭归乐平里,至今还有屈原庙、读书洞、吟诗台、照面井等遗迹。2000多年前,屈原便是从这里走出三峡,来到楚国郢都。

  1997年,在屈原故里乐平里的一次考古发掘,却让屈原的生平开始变得扑朔迷离。传说中,屈原是楚人,然而在乐平里,考古学家却找不到楚文化痕迹。乐平里发掘了数目众多的巴人墓,出土的巴文化遗存似乎隐藏着屈原与巴人之间的关系。考古学家证实,包括秭归在内的广大三峡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巴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屈原的故里是古巴国,屈原会是巴人吗?难道历史界延续了千百年来对屈原生平的定论是一个明显的谬误?

  史料中关于屈原生平的记载,仍然让我们觉得疑团重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司马迁的这句话引起了历史学家的猜测,如果这句话的意思是屈原和楚王同姓,但楚王却姓熊不姓屈,如果说屈原与楚国同姓,显然说不通,司马迁的这句话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难道屈原不是楚人?或者,他原本并不姓屈?司马迁在《史记》中为百余人作传记,介绍姓氏的时候,几乎很少使用“与某同姓”的说法,为什么唯独介绍屈原的时候会用这种奇怪的描述方式?这个反常的现象成为了历史学家追溯屈原生平的窗口。

  在自传式的《离骚》中,屈原在他的诗句中也流露出许多关于身世的迹象,他这样写道,“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思是,家人根据屈原的出生日期,给他起名为正则,取字灵均。显然,正则、灵均与屈原、屈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姓名体系。有学者认为,正则可以解释为平,灵均可以解释为原。这个解释显然很牵强,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为什么屈原的自述与司马迁的记载会有如此大的区别?

  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在他的《武陵土家》中,公开打出了要为土家人寻回屈原的旗号。经过在武陵地区(湖南常德地区)的实地考察,张良皋认为,屈原的先人曾是庸国首领,古庸国被巴、楚兼并后,屈原的家乡秭归成为巴人领土,秭归出土了众多的巴人墓,如此多的证据,说明屈原并非楚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人,也就是今天的土家族人。张良皋的论点很快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讨论巴人与屈原的渊源,并且试图找出屈原在巴人中的身份。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学者屈小平在他的《屈原悬案揭密》中,试图复原屈原的身份,他认为,正则、灵均并不是屈原的名字,而是屈原作为巴人主祭师的专用名,屈原本是巴人的巫师,巴楚结盟以后,才进入楚国的上层。

  如果屈原真是巴人,那么历史上关于屈原的种种谜团,我们便可看出端倪。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代楚君,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各路诸侯正积极秣兵厉马,准备逐鹿中原。楚和秦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楚王和秦帝的竞争,却正是屈原悲剧命运的开始。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力主抗秦的屈原也被逐出郢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被再次逐出郢都,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屈原是楚国极少数认识到楚国既有争雄天下的潜力而又存在被秦国吞灭危险的政治家,但他的呐喊无人理睬,而他的改革主张又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这正是屈原的人生悲剧所在。屈原作为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曾一度受到楚王器重,但最终仍处于受排斥的地位,这难道与他的出身有关?有学者提出,如果屈原是当时的楚王族,政治上应该不会陷入如此孤立的局面,而如果他是巴人,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更为合理。

  屈原在作品中经常变换男性和女性的身份,这种修辞手法曾引起过很多人的猜测。身份的变换通常出现在巫师祭神表演时的角色变换中,当需要神的支持帮助时,巫师常常要以女性的口吻说话,使用女性思维;当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追求时,巫师又经常用男性的口吻说话,使用男性思维。屈原在作品中角色的变化是否也带有这样的宗教色彩?抑或是,正如我们推断的一样,他曾经是巴人的巫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6 5:21:45编辑过]

115960452 发表于 2007-1-15 23:39:06

<P>《离骚》与巴歌之谜</P><P>

  今天的土家族人,以其独特的摆手舞、史诗、山歌闻名于世,他们的祖先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巴人。

  公元前278年,屈原在汨罗江投水自尽,他却留下了那些充满魔力的咒语般的诗句和充满神秘感的生命本身。他那充满巫韵氛围的话语王国,几乎就是古代峡江巴人习性和风物的生活写照。死去两千多年的屈原的身世被留在了历史的烟云中,古老的巴歌楚韵却仍然被后人广为传诵和品味。

  屈原是最早解读巴民歌的人,在三峡地区长期的流亡生活,使他对巴民歌耳熟能详,抑或他本身就是巴民歌的创始者。考古学家已经在屈原故里乐平里发现了浓厚的巴文化遗存,因此,屈原与巴歌的联系并不让我们觉得意外。直到现在,在三峡沿岸的山野中,还流传着巴人古老的歌谣。我们顺着那一片片绵延起伏的山野低岗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沟壑,便能找到这些歌谣的缔造者。

  创造这些歌谣的巴人早已逝去,这些神秘而动听的巴歌却在土家族人一代一代的吟唱中慢慢流传。今天,有土家族人的地方就会有歌声,他们居住的地区被称为“歌的海洋”,土家族人的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战歌、诉苦歌、劳动歌、盘歌之分,朴素无华,真挚热烈,尤其是战歌,被认为是巴人英勇的象征,巴人的战歌常常有舞相伴,这就是著名的巴渝舞,也就是今天土家族人的摆手舞。

  在屈原之前,楚人虽有楚歌、巫歌,却从来没出现长篇楚辞体的文学作品;巴人虽然有内容丰富的祭神歌舞,但是并没有用中原文字记录的歌词。《楚辞》的成功,不知道是否是既洞悉楚文化又受巴文化熏陶的屈原把这两种同样神奇的文化融合的结果。这种历史性的融合最终改写了文学史。屈原深受巴文化和楚文化的熏陶,这就无怪乎他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神巫色彩。古老巴歌在屈原的笔下,变得神秘而极富韵味。在屈原的作品中,经常有召令神灵为其服务的词句,这是屈原的文思奇谲?还是在写作的时候,屈原仍然摆脱不了他作为祭祀师的身份?

  屈原将他的作品取名为《离骚》、《九章》,并没有冠以楚地名,西汉刘向编纂结集时称为《楚辞》,致使遥远的后人读到《楚辞》即联想为楚国,也许刘向在无意中埋没了屈原的巴人身份?

  跳丧,是土家族人代代相传的古老习俗,世代沿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明考证,至今土家人跳丧,都还会唱屈原的《九歌》。土家族人为什么会吟唱《九歌》?难道他们的祭祀歌谣与《九歌》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抑或是,土家人在纪念屈原?在土家族人古老的习俗中,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他们和屈原的代代相传的联系。

  下里巴人之谜

  稍微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没有不知道“下里巴人”这句成语的。“下里巴人”是巴人创作的歌曲,巴人骄傲地把它唱到了楚国的郢都。

  同是《楚辞》作者的宋玉,在一次回答楚王的问话时,提到了“下里巴人”,“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宋玉认为曲愈高则和者愈寡,藉此来澄清楚怀王对自己的猜忌。然而,这段话中包含的另一个奇怪的现象却引起了历史学家的注意。

  一个巴人在楚国郢都唱“下里巴人”,周围的楚人竟然有数千人与之唱和,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楚人熟悉巴人的民歌?通俗奔放的巴渝歌曲为什么比本地的音乐还要流行?“下里巴人”背后,隐藏着什么谜?

  考古学家证实,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巴人生活在巴、楚交界的地区,所以《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说:“江州以东,其人半楚,姿态敦重”。“下里巴人”的出现,更可以说明,在极其遥远的过去,三峡地区的巴人和楚人的文化已经彼此水乳交融了。这种融合,是《楚辞》得以产生的土壤。

  唐末,诗人刘禹锡在三峡系舟登岸,和屈原一样,他也是一名被朝廷贬职的官员。他把自己的足迹留在峡谷周围的山水之间,并且很快学会了吟唱巴人传统的古老歌谣,并将当中的内容仔细记在纸上,“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便是其中的名篇。多年以后,一种令后来的文人争相效仿的文体诞生在诗人的行囊中。诗人把那种新兴的文体叫做“竹枝词”。因此,刘禹锡的塑像被后人立在了瞿塘峡边的庙宇中。神秘的巴歌吸引着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历史上,居住在三峡地区的巴人,连接起了三峡两边的成都平原和江汉平原,这两个平原分别孕育出了神秘灿烂的蜀文明和楚文明。蜀人重“神”,巴人重“鬼”,楚人重“巫”,盛产神鬼文化的巴蜀文明和巫文化的发源地楚文明相遇,催生了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楚辞》。 </P>

夜メ星坠之魅 发表于 2007-1-19 15:44:41

粽子都被韩国人申请为文化遗产了,还提这些干嘛,不提也罢

sjz风之子 发表于 2007-3-15 22:00:26

<P>离骚!!!!!!!!!!!!!</P><P>呵呵</P>

chenhan0323 发表于 2007-6-23 15:51:33

<B>以下是引用<I>sjz风之子</I>在2007-3-15 22:00:26的发言:</B>

<P>离骚!!!!!!!!!!!!!</P>
<P>呵呵</P>


不知道是哪人!

欣欣 发表于 2007-7-5 14:54:23

做梦呢?????

欣欣 发表于 2007-7-5 15:02:19

好好的中国银,非要跑韩国去跳河

流水落花 发表于 2007-10-19 11:41:30

翻下屈原的文集有没有带川骂的

Sancruz 发表于 2007-10-21 13:37:09

<B>以下是引用<I>欣欣</I>在2007-7-5 15:02:19的发言:</B>
好好的中国银,非要跑韩国去跳河

跑到韩国跳河?

流水落花 发表于 2007-10-21 16:35:01

<B>以下是引用<I>欣欣</I>在2007-7-5 15:02:19的发言:</B>
好好的中国银,非要跑韩国去跳河
<P>此话怎讲啊</P>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历史典故之七--屈原是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