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D# T5 K+ F, w; l3 l+ A 李惠堂1931年返回香港,加入南华足球队并担任队长。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国际奥委会会员,使我国体育健儿有机会与其他国家的足球运动员进行切磋、交流。 1 s- t ?' `6 [0 Y3 I$ b, m t l" u2 b) S0 l 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财力困难,1936年为参加柏林奥运会足球赛,李惠堂和足球队只能自筹资金,提前两个多月出发,靠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李惠堂和队友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他们省吃俭用,一路风尘赶到柏林。但由于一路征战,球员已疲惫不堪,到奥运会比赛时,以0比2负于英格兰队,首轮即遭淘汰。 # K; D1 j/ ^7 X7 w3 s 0 f0 m( a9 W6 d' a 1939年,李惠堂随香港南华队远征南洋,在和马来西亚槟城联军队的首战中,南华队以11∶0大胜。在这场比赛当中,35岁的李惠堂雄姿依旧,频频带球过人开弓劲射,独入7球。一次,在和一支外国队的比赛中,李惠堂一记强有力的劲射,正中"洋将"守门员怀中。守门员收腹不及,顿时倒跪在地。) H1 F0 w. A* L- b7 m5 b
) ^8 \$ {" S D& c+ ?8 }/ ?3 W
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愿做亡国奴,于1941年以借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他与家乡人组建了五华足球队。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幅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 . [. T X8 h% n4 C3 R, c* w$ O1 `9 g* x( K( d' y4 f
1942年,李惠堂到梅县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3"礼让"强民。第二年,李惠堂邀请香港甲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县的足球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尔后,李惠堂到桂林组织广东足球队,参加所谓四省"元首杯"足球赛。他先后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款项,救济战孤、难民,支持抗日救国。; R Y; T B& A# f' G! o
3 V6 [" l) X( D0 o* F1 O! j; P& G 1947年,李惠堂已经45岁,他在香港参加埠际赛(沪港杯赛的前身),他射出的一个点球被扑中,这场比赛是他的"挂靴之战"。1 `5 u: i, t: i7 W
, g- x& v0 g5 O/ ^- R9 Y
1948年李惠堂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1954、1955年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二届、第三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8 {' ^2 c8 w$ F2 ?. W8 I7 t$ R
4 v/ j1 o2 b0 V, m# A 1954年李惠堂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在国际足联获得最高职务的中国人。* J2 u" C; t1 b1 u& h. Q
) c4 l6 E( k' {& u( J; r& a 1966年李惠堂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联邦德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4 w/ t1 C& k% Q5 b) T* S2 j
No.98 〖中国〗 孙雯 9 d! J2 k* ]! b0 x d; X) z
( {7 I, Q- X: v! J. K) u
$ d- z. D3 u& p, [ `! M! P* Y
--------------------------------------------------------------------------------8 A9 O* ]2 S5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