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ly posted by <i>鸵鸟丸</i> at 2005-1-18 08:28:
王氏认为,诗词有“境界”方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俺搅得,“境界”应该算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及特殊文化底蕴在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的一个审美概念。作者的主观意识与富有特点的客观景物有机而形成的审美氛围是境界的精髓所在。
王氏原话和引词都忘了,实际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好像没有提出具体的划分标准。概念比较模糊,依作者主观情感之体现方式而定。通常认为,二者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是“有我之境”是一种人工妙合,类似于贾岛“推敲”;“无我之境”是一种自然浑成,如陆诗“妙手偶得”。后者更高一层。前者多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后者以景语,淡然辉映情语,看似对与己无关,实际上景物经渲染点化形成的特定的氛围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大想象余地,高手手段。区别的时候,考虑诗人情感是否在诗中直接显出,这个见仁见智~有无理解为显隐更好。
<B>以下是引用<I>冰雨剑客</I>在2005-2-1 12:19:56的发言:</B>
有我之境,为性情中人经常有的情况,无我之境,已经是心如止水的修为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i>card</i> at 2005-1-18 12:42:
窃以为,无我有我指得应该是诗句呈现出来的境界,而不是苦思的过程。比如贾岛推敲两句,平淡叙来,也没有着了痕迹。
Originally posted by <i>流水落花</i> at 2005-1-18 12:58:
是不是说前者是需要在特定环境和特定的心境下才触发,而后者只需要心情到就可以了呢?陶渊明“心远地自偏”是不是属于后者范畴?
Originally posted by <i>鸵鸟丸</i> at 2005-1-18 13:54:
如果把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看成无我之境表现的话,仿照楼上的举陶诗,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因为“采”菊和“见”南山显然有“我”存在,分明是作者本人。同理,陶的《饮酒》,可以比较明显地感觉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但这样理解,根本没有有无的分别,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说是以物观物,不如说是诗人所观之物。王氏言“人惟静中得之”,诗人在冷静之中回味出来的妙境可称得上无我。所以,陶诗“心远地自偏”算得无我了。
无我,即我不在。纵然自里行间似乎有我之痕迹,但潜伏在一种无意识里的我,骨子里是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的。真正写意诗词大师的感染力,来自于对生活之体验,观察,思考,沉淀以及诗意,读者直接进入,以他为我,因此无我。再者,有和无之间也可以仰赖深刻思考,高超语言技巧,以及个人风格等等转化。毕竟“诗言志”也。想想毛氏那首艺术成就堪称最高的《沁园春 雪》,意境算得上颇高了,但其中他独特人格魅力的彰显,充斥字里行间。所以,个人觉得,如果不是刻意追求意境和研究美学,可以不必要过多的考虑有无。
Originally posted by <i>card</i> at 2005-1-18 14:50:
王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风格不同,所以不同的场合适合用不同的意境。
无我有我,其中并没有高下之分吧。
而楼上的例子举得不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应该是无我之境吧,以客观的态度叙述,来带出恬淡悠远的意境。
Originally posted by <i>流水落花</i> at 2005-1-18 15:57:
多谢了这么长的诠释
我对诗没什么深刻的研究,也接不上什么话了
无我之境嘛,我还是觉得和心动风动是差不多的
<B>以下是引用<I>幽忧国米</I>在2005-2-1 12:36:41的发言:</B>
]
无我之境只是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其他,通过其他表现出来吧,
心如止水?必要的时候还是要的
<B>以下是引用<I>冰雨剑客</I>在2005-2-1 13:07:58的发言:</B>
的
偶最需要~~~~~~~555555555555
<B>以下是引用<I>幽忧国米</I>在2005-2-1 20:06:34的发言:</B>
5
心如止水要看心境的
越是想越难达到
不如看开点
对着天空笑笑,说不定就会得到平静
欢迎光临 国际米兰 (http://bbs.inte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