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米兰

标题: [分享]中国茶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伊蓝    时间: 2005-5-28 10:02:04     标题: [分享]中国茶文化.........



茶叶的故乡在我国云南省与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国的接壤地带。那儿至今仍有几棵千年茶树,其中树龄最长的有1700年,堪称茶树之王。 最初人们喝的是绿茶,(公元1世纪)中国发明了蒸制茶叶的方法。公元8世纪,也就是奈良时代(天平文化)绿茶传入了日本。根据日本《茶经详说》,729年,圣武天皇在宫中召集僧侣百人念《般若经》,第2天赠茶犒劳众僧。在《茶道入门》中记载道,749年,孝谦天皇在奈良东大寺召集五千僧侣在佛前诵经,事毕以茶犒赏,当时的茶是由遣隋使、遣唐使带回来的,非常珍贵。因此,能得到天皇以茶犒赏的仪式也就非同一般了。当时的茶主要作药用。平安时代,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播种,并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到了镰仓时代,日本兴起品茶风,带头人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1191年,他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明惠把茶种种在栂尾山上,后来这成为日本闻名遐迩的“栂尾茶”。荣西研究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目,长寿,使人高尚”。他把此书献给镰仓幕府,上层阶级开始爱好饮茶,随后,日本举国上下都盛行饮茶之风。




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的优劣。而是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日本的茶室一直到今天依然保持小巧玲珑的设计风格,茶室壁上挂着古朴的书画,室内插有鲜花,显得高雅幽静。几张干净的“榻榻米”上除了放上茶道中必需的几件茶具以外,不会放入任何一件多余的东西。这一切都为了显出朴素、清寂之美。在整个茶会操作过程中,茶人与茶客,茶客与茶客之间很少交流,只用眼睛和心去体会茶道的真正精神----清静典雅、朴素简洁、优雅无华。


<B>悬壶高冲意在扬香</B>


<B>春风拂面实为刮沫温茶</B>



<B>若琛出浴也叫洗茶 洗茶的水也可以洗杯 若琛是清初发明小瓯杯的江西人,以其名代指小茶杯。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8 15:10:45编辑过]



作者: 伊蓝    时间: 2005-5-28 10:05:42

   如果是茶壶泡茶,
还有:



<P>  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P>
<P>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P>
<P>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面,又提高壶温。 </P>
<P>  在盖杯泡茶里面就省了这些手续 :) </P>
<P>  第一泡茶迅速洗茶,用滚烫的茶水洗涤茶具,意在消毒,所用器件要求不能沾手,以免手上汗水玷污茶具。

</P>
<P></P>
<P>   鉴赏色香强调茶品 在茶艺表演里还有: </P>



<P>  游山玩水:将茶壶底沿茶盘边缘旋转一圈,
以括去壶底之水,防其滴入杯中。 </P>
<P>
<P>  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P>
<P>
<P>  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剩少许后,则往各杯点斟茶水。 </P>
<P>
<P>  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 </P>
<P>
<P>  这些是茶壶和闻香杯才有的。

</P>
<P></P>
<P>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两道省略合并为观音显灵,
意为铁观音茶汤已经泡好,可以通过过滤网倒入公道杯,进入喝茶程序。
</P>
<P>
<P></P>
<P>   茶艺表演中还有 初品奇茗:观色、闻香后,
开始品茶味。 再斟兰芷:即斟第二道茶。 </P>


<P>  品啜甘露:细致地品尝。 三斟石乳:即斟三道茶。 令略音韵:即慢慢地领悟铁观音茶的韵味。 </P>
<p>
<P>  敬献茶点:奉上品茶之点心。 自斟慢饮:任客人自斟自饮,尝用茶点,进一步领略情趣。 </P>
<p>
<P>  听曲赏舞:三五朋友品茶则呤诗唱和、谈古论今。 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有些纯属艺术夸张,于茶本身的滋味无关,但随着生活好过了,欣赏表演也属于业余消遣。

</P>
<P>
</P>   听潺潺水声, 闻嘤嘤鸟语,
<P>
<P>品悠悠香茗, 抒淡淡情思.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8 10:20:54编辑过]



作者: 伊蓝    时间: 2005-5-28 10:10:28

<P> <B>茶道与佛教</B></P>
<P>心即佛,而茶是心,则茶即佛。清灯古寺,佛法无边。茶清如露,心洁如佛,佛者,茶也。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欲守佛道,必参苦禅,欲破苦念,必习苦茶,茶者,真佛也!</P>
<P>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佛与茶的同共诉求和凭藉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精、身体洗礼水
</P>
<P>
</P>
<P></P>
<P></P>
<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8 10:22:58编辑过]



作者: 伊蓝    时间: 2005-5-28 10:11:59

茶人欣赏茶叶,重在从茶叶中去发掘文化美、艺术美、工艺美和自然美。

<P>茶人们在欣赏茶叶时,除了联想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可归纳为“五品”及“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P>
<P>“五品”即指调动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叶、欣赏茶。</P>
<P>即“耳品”——注意听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绍;“目品”——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茶的汤色等。“鼻品”——用鼻子闻茶香。“口品”——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心品”——对茶的欣赏从物质高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例如,仅仅是茶叶的名称如“碧螺春”就足以让人忆古思今,联想到烟波浩淼的百里洞庭,联想到“吓杀人香”的俗称,以及康熙皇帝御笔赐名的情景,如果再加上对茶的色香味的联想,必定会达到神游洞庭、心驰茶乡,领悟到“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P>
<P>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赏茶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应综合应用、相互补充,才能欣赏到茶的全貌。</P>
三看

<P>头一看是看干茶的外观形状,即看是芽茶,还是叶茶;是珠茶,还是条索茶,以及看干茶的色泽、质地、匀齐度,紧结度、有无显毫等等。二看是看茶汤的色泽,即看茶汤是否清澈鲜艳明亮并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彩。三看叶底,即看冲泡后充分展开的叶片或叶芽是否细嫩、均齐、完整、有无花朵、焦斑、红筋、红梗等现象,乌龙茶还要看是否“绿叶红镶边”。</P>
<P>三闻
</P>
<P>即干闻、热闻、冷闻。干闻主要闻干茶的香型,以及有无陈味、霉味和吸附了其他的异味。热闻是指开泡后乘热闻茶的香味,茶香有甜香、火香、清香、花香、栗香、果香等不同的香型,每种香型又分为馥郁、清高、鲜灵、幽雅、辛锐、纯正、清淡、平和等表现形式。冷闻是指温度降低后再闻茶盖或杯底留香,这时可闻到在高温时,因茶叶芳香物大量挥发而掩盖了的其他气味。</P>
<P>
</P>
<P>三品</P>
<P>
</P>
<P>茶要细细品啜。头一品主要是品火功,看茶的加工工艺是老火、足火、生青或有日晒味。第二品是品滋味,这时应让茶汤在口腔内流动,与舌根、舌面、舌侧、舌端的味蕾充分接触,看茶味是浓烈、鲜爽、甜爽、醇厚、醇和还是苦涩、淡薄或生涩。第三品是品茶的韵味。</P>
<P>三回味
</P>
<P>三回味是茶人在品茶之后的感受,品了真正的好茶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满口生津。二是齿颊回味甘醇,留香尽日。三是喉底回味甘爽,气脉畅通,五腑六脏如得滋润,使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8 10:25:02编辑过]



作者: 伊蓝    时间: 2005-5-28 10:13:31

   
中国茶道有“四谛”:和、静、怡、真。


<P>“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大佛大道大儒三家思想杂糅的具体体现。</P>
<P>“静”是中国茶道灵魂能以奠立和实现的凭藉,“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是一份残缺的心灵。</P>
<P>“怡”是“静”的怡,“和”的怡,因为“怡”是灵魂的跳动,是脉搏,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颤抖。</P>
<P>“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是品茶人的心灵宗教,是白开水中的人生况味,是无字书里的千言万语,是情侣眼眸的默默对视。“真”是“和”的真,“静”的真,“怡”的真。“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是八封……
   

</P>
<P>
</P>
<P></P>鉴水之道


<P>烹茶鉴水,是中国茶道的量大特色。宜茶用水有一系列标准。概括起来说即:清、轻、甘、活、冽。</P>
<P>其一:水质要清。水之清的表现是“朗也、静也、澄水貌也。”水质清洁、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才能显出茶的本色。故清明不淆之水,称为“宜茶灵水”。</P>
<P>其二:水体要轻。现代科学证明,比重较轻的水中所溶解的钙、镁、钠、铁等矿物质较少。矿物质溶解得越多,特别是镁、铁等离子越多,泡出的茶汤越苦涩,所以水轻为佳。</P>
<P>其三:水味要甘。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写道:“甘,美也;香,芬也。”“味美者曰甘泉,气芬者曰香泉”。“泉惟甘香,故能养人。”“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P>
<P>其四:水源要活。现代科学证明在活水中细菌不易大量繁殖,同时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滋味鲜爽。</P>
<P>其五;水温要冽。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矿脉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P>



<P>茶道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一份美学。</P>
<P>茶的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神农氏时代,中国茶文化自此绵延而下,沿着历史的河床,流淌了数千年,最终形成东方文化中积淀沉重、天下独绝的中国茶道。中国茶道就是中国万年横亘、千秋奔涌的黄河,属于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的重要部分,极大地影响着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因了厚重悠久的历史,因了整个的民族意志对茶的坚定呵爱和认同,茶道,自此深深地凝铸于中国文化、中国人性。</P>
<P>中国茶道不仅是深沉的,而且是隽永的、艺术的、美学的。</P>
<P>如果说起自于中国的日本茶道是一种严格尊崇、极其讲究的终极宗教的话,那么,中国茶道应是一种包罗万象、顺乎自然的美丽哲学。因为中国茶道是和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一起走来的,因此,从哲学美学上,中国茶道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它茶道。自炎黄联盟至春秋战国,自百家争鸣至秦皇汉武,自魏晋南北至宋元明清,一以贯之的民族历史,极其重要的儒、释、道等教派思想,深深地融汇在茶文化中。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8 10:27:25编辑过]



作者: 伊蓝    时间: 2005-5-28 10:33:40     标题: [分享]中国茶文化

<P></P>
最后再附点关于茶的诗词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佚名)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魏时敏)

    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    (詹同)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杨基)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

    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     (德祥)

    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

    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

    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孙一元)

    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     (吴兆)

    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 (佚名)

    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 (蓝仁)

    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潘允哲)

    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 (周杏村)

    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选自《金瓶梅》)

    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     (选自《金瓶梅》)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

    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轼)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苏轼)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陆游)

    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 (陆游)

    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 (陆游)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范仲淹)

    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 (苏轼)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林逋)

    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陈选)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陆游)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范仲淹)

    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梅尧臣)

    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     (佚名)

    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佚名)

    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     (佚名)

    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佚名)

    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 (黄庭坚)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

    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佚名)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佚名)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佚名)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佚名)

    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

    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

    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

    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张可久)

    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张可久)

    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     (张可久)

    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镇江焦山吸江楼)

    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何绍基)

    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

    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

    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

    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王师俭)

    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     (黄遵宪)

    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

    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 (郑板桥)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

    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板桥)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郑板桥)



《茶》 [宋]林逋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娇女诗》 左思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晰。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有姐字惠芳,眉目粲如画。弛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茶剧,吹嘘对鼎。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尝云芝茶》 [元]刘秉忠

铁色皴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

舌根未得天真味,算观先通圣妙香。

海上精华难品第,江南草木属寻常。

待将肤腠侵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

《对茶》 [唐]孙淑

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钗影倒沉瓯。

婢捧消春困,亲尝散暮愁。吟诗因坐久,月转晚妆楼。

《尚书惠蜡面茶》[唐]徐寅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雪煎茶》 [元]谢宗可

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

月圆影落银河水,云脚香融玉树春。

陆井有泉应近俗,陶家无酒未为贫。

诗脾夺尽丰年瑞,分付蓬莱顶上人。

《茶烟》 [明]瞿佑

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银屏幂讲帷。

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

雪飘僧舍衣初湿,花落艄船鬓已丝。

惟有庭前双白鹤,翩然趋避独先知。

《咏茶》 [宋]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咏贡茶》 [元]林锡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

《蓝素轩遗茶谢之》 [明]邱云霄

御茶园里春常早,辟谷年来喜独尝。

笔阵战酣青叠甲,骚坛雄助录沉枪。

波惊鱼眼听涛细,烟暖鸱罂坐月长。

欲访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华香。

《武夷茶》 [清]陆廷灿

桑苧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

春雷催茁仙岩笋,雀尖龙团取次分。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唐.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户。

举世未见,其名谁定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和韦开州盛山茶岭 唐.张籍

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喜园中茶生 唐.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茗坡 唐.陆希声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湖州贡焙新茶 唐.张文规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峡中尝茶 唐.郑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乌嘴香。

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茶诗 五代晋.郑邀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尝新茶北 宋.曾巩

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制出样争新。

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汲江煎茶 北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椀,卧听山城长短更。

采茶词 明.高启

雷过溪山碧云暧,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摘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水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采茶歌 清.陈章

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

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一言至七言诗.

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走笔谢梦谏议寄新茶 唐.卢同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请,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围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2 9:52:45编辑过]



作者: inter-go    时间: 2005-5-28 11:17:59

<P>别人不顶,我来顶!</P><P>虽然我不怎么喝茶,</P><P>但我一直认为茶是好东西!</P>
作者: gazi    时间: 2005-5-28 11:35:31

<P>一门大学问啊!</P>
作者: 垃圾威伯爵    时间: 2005-5-28 11:48:41

<P>喜欢菊花茶</P><P>和毛尖!</P>
作者: JUS    时间: 2005-5-28 14:35:53

<P>不错!</P><P>支持下我国的文化!~~</P>
作者: 6162397    时间: 2005-5-28 14:48:16

好帖,对茶文化颇有兴趣
作者: robinjin    时间: 2005-5-28 15:10:27

<P>呵呵 ,原来依蓝大哥喜欢喝茶哦,好习惯哦。</P><P>图片非常不错,喜欢,</P><P>顶!!!!</P>
作者: 伊蓝    时间: 2005-5-28 15:12:12

<P>我没有都喝的  呵呵~~~~</P>
<P>喜欢苦点的茶~~~</P>
都是小的时候偷我爷爷的茶喝上瘾的

http://www.mov8.com/dvbbs/UploadFile/dvd/toumingyu/jay/04.mp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8 15:22:26编辑过]



作者: 我为伊狂    时间: 2005-5-28 15:14:13

<B>以下是引用<I>伊☆蓝</I>在2005-5-28 15:12:12的发言:</B>

<P>我没有都喝的  呵呵~~~~</P>
<P>喜欢苦点的茶~~~</P>



苦尽甘来啊,高明
作者: 一把菜刀    时间: 2005-5-28 16:36:59

学习帖,,,喝茶有益健康,大伙有空多喝啊。。。。
作者: king_xyz    时间: 2005-5-28 17:16:37

<P>日本茶道中国传过去的</P><P>但是中国的技术已经失传了</P><P>不过偶家人现在就在做中国的茶粉</P>
作者: 一把菜刀    时间: 2005-5-28 19:08:35

<B>以下是引用<I>king_xyz</I>在2005-5-28 17:16:37的发言:</B>

<P>日本茶道中国传过去的</P>
<P>但是中国的技术已经失传了</P>
<P>不过偶家人现在就在做中国的茶粉</P>


茶粉,什么东东,泡水喝?。。。。。要求解释。。。
作者: kyo20003698    时间: 2005-5-28 19:40:56

喝茶我不在行 只要解渴就好
作者: 一把菜刀    时间: 2005-5-28 19:48:50

<B>以下是引用<I>kyo20003698</I>在2005-5-28 19:40:56的发言:</B>
喝茶我不在行 只要解渴就好


据说,喝茶不要技术的,泡茶才要。。。。
作者: inter-go    时间: 2005-5-28 23:11:32

<B>以下是引用<I>一把菜刀</I>在2005-5-28 19:48:50的发言:</B>


据说,喝茶不要技术的,泡茶才要。。。。



一样讲究技术滴,
只是我们凡夫俗子,讲什么技术啊!
作者: 滑翔机    时间: 2005-5-29 16:08:49

茶是好东西,偶的祖籍是潮洲的,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喜欢喝茶,偶一般考试不好或者和人打架输了郁闷时,常常自己泡茶来解闷,感觉喝过后心情不错,
作者: 湘渝    时间: 2005-5-29 16:15:36

<P>好茶也要配好水啊!</P><P>可看看我们饮用的水</P>
作者: 佛的泪    时间: 2005-5-29 16:37:35

蓝蓝最近很努力哈,原创写了好几篇了
作者: 雨哥哥    时间: 2005-5-29 17:31:08

<P>喝茶需要气氛,有MM在喝白开水都甜</P>
作者: linteriuxin    时间: 2005-6-7 12:37:51

<B>以下是引用<I>伊☆蓝</I>在2005-5-28 10:10:28的发言:</B>

<P><B>茶道与佛教</B></P>
<P>心即佛,而茶是心,则茶即佛。清灯古寺,佛法无边。茶清如露,心洁如佛,佛者,茶也。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欲守佛道,必参苦禅,欲破苦念,必习苦茶,茶者,真佛也!</P>
<P>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佛与茶的同共诉求和凭藉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精、身体洗礼水
</P>
<P>
</P>
<P></P>
<P></P>
<P></P>


只是现在的佛教太杂了.我有时候觉得我对佛教的理解比那些居士理解的更深的.每次回家后看到他们把佛教理解成迷信后,真的有种说不清楚的恶心.喜欢喝茶的,清香点的,以前在寝室里感觉最好的时候就是喝茶了,可惜很少看到茶道的.也就去年和同学一起去山上,注意过一次.以前都没怎么看的.对了 安徽农业大学的茶学相当有实力的,全国第一的,各位DDMM有兴趣可以报考的.别误会,本人不是安徽农大的
作者: linteriuxin    时间: 2005-6-7 12:39:42

<B>以下是引用<I>湘渝</I>在2005-5-29 16:15:36的发言:</B>

<P>好茶也要配好水啊!</P>
<P>可看看我们饮用的水</P>


呵  去我们那里.
作者: 风飘扬    时间: 2005-6-7 14:21:55

不喝烂茶,要么不喝,要么去打游击。
作者: Relive    时间: 2005-6-7 15:53:20

<P> 嗯,茶馆不可无茶</P><P>正如面馆一定要有鸡蛋面</P>
作者: MY2462123    时间: 2005-6-7 17:59:30

不愧为茶馆
作者: 伊蓝    时间: 2005-7-12 09:54:25

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怡——中国茶道中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静——中国茶道修行的必由之路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

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戴昺的《赏茶》诗:

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卧听黄蜂报晚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

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作者: 伊蓝    时间: 2005-7-12 09:54:54

中国饮茶史


子衿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 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 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 . 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纵观饮茶风习的演变,尽管千姿百态,但是若以茶与佐料、饮茶环境等为基点,则当今茶之饮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

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其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茶的现代变体:速溶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茶的发展趋势之一。

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至若有为“雅”而茶,大概是当今茶艺馆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为“道”而茶,比如强调“和敬清寂”,大家见仁见智吧。

作者: 伊蓝    时间: 2005-7-12 10:10:49

<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
作者: vktnt    时间: 2005-7-12 10:22:35

<B>以下是引用<I>伊☆蓝</I>在2005-5-28 15:12:12的发言:</B>

<P>我没有都喝的  呵呵~~~~</P>
<P>喜欢苦点的茶~~~</P>
都是小的时候偷我爷爷的茶喝上瘾的

http://www.mov8.com/dvbbs/UploadFile/dvd/toumingyu/jay/04.mp3



那就喝苦丁,那种味道蛮爽的。
作者: recoba167    时间: 2005-7-12 17:32:00

<P>边品着茶  边听着JAY的  爷爷泡的茶</P><P>  独特的滋味</P>
作者: 冰翡翠    时间: 2005-7-12 17:55:27

云南的茶叶整体质量确实很好
作者: 国米地韩国饭    时间: 2005-7-12 19:55:01

<P> 贵得要死...</P><P>   光茶具就要好RMB..</P><P>    郁闷`.</P><P>  </P>
作者: 三月蓝黑    时间: 2005-7-12 22:48:08

<P>那么多</P><P>一时看不完</P><P>以后慢慢学</P><P>一们学问撒</P>
作者: 如此倒霉    时间: 2005-7-13 00:02:55

<P>  ~~~~~~~~!!!我就在这边真正的喝过一次茶(就是不以解渴为主的那种)</P><P>  ~~~~~~~~!!!!看他泡茶就够有学问了,泡出来的茶特香~~!回味中~~~~~~。。。。。</P>
作者: megadeth    时间: 2005-7-13 11:32:14

<B>以下是引用<I>伊☆蓝</I>在2005-5-28 15:12:12的发言:</B>

<P>我没有都喝的  呵呵~~~~</P>
<P>喜欢苦点的茶~~~</P>
那你就喝 青山绿水!!!
作者: w75965667    时间: 2005-7-13 11:39:07

<P>我不太喜欢喝茶,没那个功夫去品茶!</P>
作者: megadeth    时间: 2005-7-13 12:49:34

终于看完了  累




欢迎光临 国际米兰 (http://bbs.inte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