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米兰

标题: 读《中西新闻写作比较》 [打印本页]

作者: 四月苇    时间: 2006-3-18 15:21:29     标题: 读《中西新闻写作比较》

<P>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在时间上比西方滞后,因此发展程度上不如西方。但是近年来在不断成熟深入的理论指导下,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新闻写作作为新闻事业中一个基础环节更应该引起新闻学习的重视。</P>
<P>
该书作者将中西新闻的写作特色分为七大方面进行比较。</P>
<P>
一是新闻职能上的不同定位。
我国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宣传手段舆论工具的基本职能。因此我们的新闻写作受到新闻职能的限制,要遵循两条原则“有所为而发,有所利才发”。而传播信息是西方新闻媒界的基本可能。例如在政风新闻报道方面,西方描写实在的事件,用准确的数字表诉内容,是一个较为客观的传播过程。中国新闻记者往往热衷报道领导人的一些内容重复的讲话,语意空泛,没有传播出有切实内容的信息,只是出于主观需要的政治宣传。
前者直面事实,挖掘事实,让事实本身向受众传递实在的社会信息,是从客观出发,达到反映客观的目的;后者传统的新闻报道宣传造势的炒作手法是从主观出发,到达主观需要的目的。</P>
<P>
二是价值取向上不同的主体依据。
中西方都把重要性作为新闻价值的主要依据。不同的是我国把新闻事实的重要性除了理解为具有全局意义发展意义外,还常常和工作指导性联系在一起;西方把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和读者兴趣联系在一起。受众和传播是新闻价值取向的主体依据,受众意识体现在尊重受众的知情权。西方社会要求新闻记者同时报道不同的乃至相反的信息情报,做到职业的平衡性。
我国的新闻报道受到“有关方面”乃至思想自律的制约,造成主体依据的偏离,使得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不能得到权威方面公布的准确信息,而民间或来自西方的小道消息让民众处于不安和猜测中,现代网络发达更容易传播谣言。这也说明我国消息生存环境需要改善。有关部门对媒体封锁消息或利用其进行虚假报道,虽是出于对社会安宁的考虑,但往往适得其反。
把在艺术上以不求全求全的规律引进新闻写作的实践中来,中西写作技巧有相似之处。一是典型性,二是传神性,但其中又有不同。西方重视描写,引发受众从新闻事实中开辟自己的空间,进行能动思维。传神性尽管贯穿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写作传统,却未能在现代新闻写作中得到发扬光大,不是艺术技术的缺失,而是新闻观念的缺失,由于宣传的心理定势,我们的新闻写作比较习惯占领受众的思维。三是重视对受众的调查,但西方比我国做的更深入广泛。
另外舆论导向不同也表现在对于国内题材的处理,我们强调以正面报道为主,以维护稳定团结的大局,但容易使得新闻写作长期存在假大空的特点;西方则以负面报道为主,实现批评监督的职能。我国的传媒如果缺少超越权力的独立价值就很难真正表达公众立场和民间舆论。</P>
<P>
三是题材表达上的主客差异。
其重要标志是到底是传递了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实在性信息还是仅仅表达了一些缺乏事实建构的认知性材料。例如以领导的会议讲话为题材。西方并不求全,而是取其一端突出特点,在关键地方直接传递领导人的语言信息。将会议同公众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提供人们感兴趣的客观信息和背景材料,帮助读者理解会议的重要意义,而不是代替其做出判断。在我国,记者很多时候采取模糊性报道,只是一些对领导讲话的主观性认识的重复表达,而且形成了“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提出发展要求和措施”的会议报道的模式,似乎一个“会议记要”。
主观认识的色彩越重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就越低,显著表现在我国特有的每到重大节日时,各媒体都会有一系列“重量级”的报道,宣传不同方面的巨大成绩和作用,这种例行的新闻报道一是时间跨度大,大部分咨讯失去时效性,二是追求宣传效应,主观认知色彩严重。用事实说话就是要求尽量淡化记者角色,淡化宣传色彩,劲可能把主观因素可能造成的人为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P>
<P>
四是表达方法上的层次区别。
其重要标志是表现和陈述的区别。西方在写作上注重画面的描绘,形象的摄取和细节的描写,具有感性的特征。做到“知”和“感”的统一,采取白描方法,用最少的笔墨,从动态中勾勒出事物的特征,借助于受众的想象和联想,以感受和把握事物的生命,便能产生神余言外的意趣。而中国的新闻出于政治宣传需要,讲求“文以载道”,在写作上偏重平实和赞歌似陈诉,具有理性的特点。我们的记者习惯从领导机关获取咨讯,缺乏探究事实真相的热情,所体现在在写作上难以让读者获得生动丰富的直接感受。不能否认数字的价值信息,但是数字毕竟是抽象符号,不能唤起人们对新闻事实诉诸形象的体验。</P>
<P>
五是结构安排上的风格异趣。
朴直和曲折是中西新闻模式形成不同风格的明显标志。新闻写作的结构要求逻辑性,它要求既能表现新闻事实联系的逻辑层次,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逻辑顺序。逻辑结构不同,表现主题深度也就不同。逻辑性要求在单一事实的新闻了一主要表现为新闻要素之间的逻辑顺序。我国的新闻写作历来讲究结构上的完整,层次分明但缺少变化,让人感觉呆滞沉闷,缺乏变化性和流动感。西方新闻结构一般采取“分散材料,划小段落,角度多变,断续起伏”的富有变化的新闻格局。既把多重信息传递出来,又让读者感受到形式优美,阅读不沉闷。</P>
<P>
六是新闻思维的不同特点。
中国记者侧重抽象思维,西方记者侧重形象思维。我国新闻写作中,记者习惯使用的就是概括性导语。久而久之出现概括性导语加事例的新闻模式。由此可见,脱离具体行动思维的抽象思维的主导作用是造成新闻概括化和新闻失实的思想根源。
西方新闻写作的思维方法更具有多元性,他们重视抽象思维的指导帮助作用,但在写作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多元性还表现为行动性思维。例如西方成熟的调查性报道。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互相启发互相推展的思维方式,在新闻实践中是最具有发现的价值,最具发觉的能力,也是最具有事实说服力。</P>
<P>
七是新闻文体的视点差异。
中国的新闻文体分类众多细密,注重体裁形式的层层推进,成为一种形式型的分类,使得写作形式逐渐凝固化成为多种不同的新闻文体,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规范和程式。但又不具有权威的统一标准。呈现出无序的混乱状态,在形式上制约了新闻思维的活泼与发展。西方新闻写作的分类,则比较宽泛和概括,大体只分为消息和专稿。特点是以新闻内容作为划分文体的基准,属于内容型的分类。两者在新闻写作中表现的差异,首先是新闻的信息容量不同,其次是内容深度上的差异,再次是事实分析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我国注重新闻写作形式上的规范性,西方注重新闻写作内容的目的性。我国新闻文体分类繁多,但写作的趋同性强;西方分类宽泛,但在具体作品的写作上求异性强。我国新闻写作继承性强发展滞后,西方创新性强,变化较快。
本书在对比中西方在写作方面的异同时主要是突出了西方的优势和进步性,以及我国新闻写作中的不足和瓶颈。对于新闻工作者反省发觉新闻写作中的问题具有业务性的帮助,对于我们新闻写作的专业学习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P>



作者: zuoliang    时间: 2006-3-18 18:51:27

<P>新闻的差异,意味着文化的差异```</P><P>PS:这文字太密密麻麻了,多敲几下回车呢```</P>
作者: hekai3099468    时间: 2006-3-19 16:54:52

中国媒体基本上都是省级的暴光市县的    中央的暴光部长级以下的 ...............按级别次序暴光.....否则要遭毙的  
作者: 玛西莫    时间: 2006-3-23 17:24:38

中国有新闻吗?
作者: mika    时间: 2006-3-23 23:15:01

<B>以下是引用<I>玛西莫</I>在2006-3-23 17:24:38的发言:</B>
中国有新闻吗?



严重支持!
顺便说一下,楼主的文章有意或者无意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新闻是干什么用的,该为谁服务。西方的是用来监督的,而我们的,是用来让你变傻的。
明白就这一点区别就够了。
作者: 汉寿亭侯    时间: 2006-3-23 23:20:55

<P>别全看着自己的不是,想想朝鲜,咱还是好多了嘛</P>
作者: kyo20003698    时间: 2006-3-23 23:26:34

新闻是上面的一种统治工具  全都是这样 西方也不会好到哪  给钱就造新闻 什么都编的出来  都是政治的附庸




欢迎光临 国际米兰 (http://bbs.inte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