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米兰
标题:
评论:《泥鳅也是鱼》:泥鳅的悲喜剧——作者:卓别灵
[打印本页]
作者:
zwj2357
时间:
2006-4-24 13:53:09
标题:
评论:《泥鳅也是鱼》:泥鳅的悲喜剧——作者:卓别灵
早在去年10月,就知道杨亚洲的《泥鳅也是鱼》获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艺术成就奖,后来媒体上热闹了一阵就没了这部影片的消息。
最近了解到这部电影要在4月15日上映了,翻出过去的报道看看,发现它入选东京国际电影节的过程还很有戏剧性。影片报名参加电影节时,后期还没完成,画面和声音都没有做最后的处理,制片方将影片的“半成品"刻成碟带到了日本。有一天电影节的工作人员看到桌上有张碟,就随手放到电脑里看,结果他们一下子被眼前的画面吸引,将这部意外获得的影片选入电影节。
看了《泥鳅也是鱼》之后,不怀疑这个过程的真实性。
影片呈现的民工生存状态,不要说日本人,就连我这个与民工分享着同一座城市的人也感到震惊和震撼。
与震惊的第一次不期而遇,是影片开始不久的“体检"戏。民工们打仗一般地被包工头选中,又被带到医院去“验血"。他们什么都不懂,只怕失去工作机会,于是包工头让去哪儿就去哪儿,让怎么做就怎么做,他们争抢着坐到医生面前,最前排的几十条胳膊一起亮出来。那一刻我感到有些晕眩。
这段戏拍得很写实,没有任何技巧上的渲染,导演只是让它持续了足够长的时间。就在那些脚步声和嘈杂声中,我感觉心头一堵,但又说不出为什么。
当这些声音终于消失,民工们被带到饭馆吃饭,突然有人问:“为啥验血还给咱钱呢?"没有人回答他。
老实说在看到《泥鳅也是鱼》之前,我并不看好这个题材。会有人花钱去电影院看民工的生活吗?电视节目和报纸的社会版里有的是啊:公厕贴出告示不让民工使用,民工为讨薪要跳楼,中毒民工被救因付不起医药费悄悄溜走……现在的社会新闻都像电影一样离奇又精彩。
但是我低估了电影的魅力,也低估了杨亚洲的诚意和实力。
城市真大,民工真小。城市的风景中,民工总是只有群体,没有个体,成百上千一起出现,吃饭,睡觉,洗澡都是大场面。他们的问题真多,超负荷劳动,生活条件差,子女教育没着落,医疗没保障,性苦闷,受歧视,最要命的是,干完活还拿不到钱。这些问题就那么直接地摆在一个故事里,你的眼睛就是杨亚洲的镜头,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也不像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报纸那样舒坦。
不过,如果你看过《没事偷着乐》,看过杨亚洲的那些电视剧,《空镜子》,《浪漫的事》,《家有九凤》,你应该知道杨亚洲不是一个放大辛酸和艰难的导演。生活不容易,他更愿意让观众从细微的快乐里看到希望。
所以他说,《泥鳅也是鱼》表现的是爱情。
倪萍扮演的女泥鳅离了婚,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到北京谋生,她认识了包工头男泥鳅。男泥鳅是个滑头,身上毛病很多,但是女泥鳅有困难时他帮了不少忙。渐渐的,他不那么让她讨厌了。
这是两个让人喜欢的人物,尽管倪萍的角色几乎没有缺点,略显“高大全",而倪萍的演技也不能算完美,有时候她是泥鳅,有时候她还是倪萍。但是,她让你信服。在我们身边,在那些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群体里,有这样的泥鳅,他们无法维持生活的体面,却可以维护做人的尊严。
泥鳅得到了爱情,又失去了爱情,她的故事是悲喜剧。影片里还有一些爱情的线索,外地人的,本地人的,篇幅有限,却给你足够的想象空间。
不记得看《泥鳅也是鱼》的时候笑过多少次,鼻子酸过多少次,可能一次笑就接着一次鼻子酸,表情很不堪。看完之后,影片里的很多片段时常出现在脑子里,不自觉地。一部电影能让人想念,回味,对我来说,它就是一部好电影。
其实,杨亚洲选择了一种很难的创作方式,现实主义,白描生活。他说,离生活越近的东西越不好拍,你稍稍有一点儿走样观众一眼就能识破。
的确是这样。不过好的东西不会被观众错过。又怎能被错过呢。
有个女孩看过《泥鳅也是鱼》跟杨亚洲说,看完这部电影,回家时再看小区里的保安和保洁员,感觉跟以前不一样了,好像有了一些亲切感。
也许这个女孩会对家人和朋友说,去看看《泥鳅也是鱼》吧,真的是一部好电影,和前一段的那些电影都不一样。
反正我会这样说的。
下载地址
http://search.btchina.net/search.php?query=%C4%E0%F6%FA%D2%B2%CA%C7%D3%E3&type=0
作者:
megadeth
时间:
2006-4-24 13:55:32
<P>没看过</P><P>不过既然挺好 </P><P>那改天有机会一定看</P>
作者:
scholl1401
时间:
2006-4-24 15:15:15
我想知道真的是鱼吗?!
作者:
DJP
时间:
2006-4-24 19:00:32
路过!有机会看看!
作者:
蓝黑飞龙~黄
时间:
2006-4-25 07:56:32
有点兴趣,有时间得看看~
欢迎光临 国际米兰 (http://bbs.inte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