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米兰

 找回密码
 注册通行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0|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填词指要(喜欢填词的兄弟进)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帖子
453
精华
5
CNB
18
注册时间
2004-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6-21 09:1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享到:
第一类 小令
十六字令
一(韵)
+│--││--(韵)

例一
归,
猎猎熏风卷绣旗。
栏教住,重举送行杯。
--宋 张孝祥

例二
眠,
月影穿窗白玉钱。
无人弄,移过枕函边。
--元 周晴川

(1)本调又名《归字谣》、《苍梧谣》。起于唐代。十六字,三平韵。
(2)此类小令,字数有限,填写时头绪要单一,语言要精练,在短小的篇幅中方求意思完整。如例一为作者《十六字令 送刘郎》三首之一。句首"归"字点题,次句写送行的季节和气氛,三、四两句表现主人殷勤送别之意,前呼后应,一气呵成。
例二次句把穿窗的月影比作一个个白玉制的钱,形象生动。全词表现出夜深人静,作者欹侧床边,欣赏月光的一种生活情趣。

忆江南
- +|(句)+| |--(韵)
+|+--| |(句)+-+| |--(韵)

+| |--(韵)

--唐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1)据唐段安节《乐南杂录》云,此词乃唐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而作,本名《谢秋娘》。后白居易有《忆江南》三首,其有一首末句云:"能不忆江南",故名。又名《梦江南》、《望江南》。五句,二十七字,三平韵。
(2)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字虽平仄不拘,词家多喜用仄声,如李煜作"多少恨",皇甫松作"兰烬落",温庭筠作"梳洗罢",吴文英作"三月暮"等,可为参考。三、四两句句法,与平起七律诗中的颔联相似。作者常用对偶。
(3)例一为作者在洛阳回忆江南之作。三、四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春天景色的特征来写,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的情怀。
例二题下有作者原注云:"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三、四两句把随风摆动的柔柳条喻作飘起的衣袖;又把一丛丛兰草沾着露水,比作泪水浸湿了衣巾。结句写一女子因春天已去而发愁的样子,可能也有所寄托。

渔父
+|--| |-(韵)+-+| |--(韵)

-| |(句)|--(韵)+-+| |--(韵)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 张志和
(1)单调,五句,二十七字,四平韵,与双调、五十字、叶仄韵的《渔歌子》无关,万树《词律》和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等书把两者混为一谈,应予纠正。
(2)例词为作者《渔父》五首之一,写于中唐时期,故七言诗的痕迹依稀可见。此词写法上的特点是淡中见浓,诗中有画。它摄取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渔父捕鱼的一个镜头:斜风细雨,茫茫苍苍,湖边坐着一个头带箬笠,身穿蓑衣的渔翁,悠闲自得地在垂钓(作者号烟波钓徒,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这幅"水墨画"本来是够美的了,但作者还要来个棉上添花,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用"白""青""绿"等色彩,象画家点苔似地加以点染,而"桃花""鳜鱼"虽未言明,那种"粉红""青黄"(鳜鱼青黄色,背部呈现不规则的黑斑纹)等色彩也是不讲自明的。这样,就把人物形象同景色配搭得更好,一幅淡中见浓,形象鲜明的烟波垂钓图就突现在读者眼前了。无怪这首小词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捣练子
-| |(句)|--(韵)+|--+|-(韵)

+|+--| |(句)+-+| |(韵)

例一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南唐 李 煜
例二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黑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成人犹在玉关西。
--宋 贺 铸

(1)又名《深院月》,原咏捣练而得名,用于妇女怀念怔人。二十七字,三平韵。
(2)首为三字对句,句法均为上二下一。
(3)"寒砧",由寒风传来的砧杵相击声。砧是捣衣石,杵是棒槌。古代妇女每至九月便准备寒衣,先用杵在砧上把布帛敲平,然后缝制,这种捣衣声最能勾起少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例一就表示这种思念,但作者不用一字明写离愁,而是用清凄的气氛来烘托这种愁闷,手法是相当高明的。
例二为同一题材的作品。写法上与例一有区别,李词偏虚,贺词重实,作者从捣衣、泪水和着墨水写信(泪墨题),把征衣寄到玉关等活动中来体现少妇对征人的怀念。到玉关已经万里之遥,而防守边疆的军士更在玉关的西面,则少妇的辛酸可以想见了,这是进一层的写法,与欧阳修的"行人更在青山外"句(《踏莎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能作者即从欧句悟出。以闺中少妇思念塞上征人为主题的作品,在盛唐诗中颇多,词里是很少见的。

江南春
-| |(句)|--(韵)
---| |(句)-| |--(韵)

---|--|(句)-|---|-(韵)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运,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上艹下频)满汀州人未归。
--宋 寇 准
(1)单调小令,为北宋寇准所创,六旬,三十字,三平韵。
(2)首为三字对句,句法都是上一下二。第三、四两句为上二下三之五字对句。五、六两句的平仄要求较一般七字句为严。
(3)寇准这首词借暮春的景色来抒发离别之情,"芳草远""杏花飞""(上艹下频)满汀洲"都是景中寓情语。

如梦令
+│+--│(韵)+│+--│(韵)

+││--(句)+│+--│(韵)

-│(韵)-│(叠)+│+--│(韵)

例一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风。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后唐 李存勖

例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如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 李清照
(1)又名《忆仙姿》,本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后苏轼因庄宗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故改现名。七句,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2)句子以六言为主,一、二两句间有用对偶者。如"莺嘴啄花红(左氵右上亚去下横下田 ),燕尾剪波绿皱"(秦观)。一、三、五平仄相对,尤觉工致。第五、六句为两字叠句。
(3)据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姿质妙绝",被邀至家,留住半载,因思归甚苦,二女乃"集会奏乐"送别。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例一即以此神话故事为题材而写成,在写法上并不突出,惟末尾三句,用"残月"、"落花"和"晓雾"等眼前景物来渲染同仙女分别时的气氛,迷离惝恍,仿佛梦中,能抓住神话的特色。
例二为李清照名作之一,写得非常出色。清早醒来,回想起昨夜醉梦中听到稀疏的雨点和急骤的风声,猛然想起帘外的海棠,快问怎样了,不懂事的侍儿随口回答海棠还是老样子,其实主人早已心中有数了,所以马上提出反问"知道吗?知道吗?怕是叶茂而花残了"。简短的回答,使全词由平凡而转入突兀,生动而含蓄地反映了主人的惜花心情。叠用"知否"是为了加强语气。全词首尾呼应,淡中见浓。"绿肥红瘦",两相比较,从色彩到形象,都是异常鲜明的。
此调短小明快,倘能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善加表现,便能情趣横生,例二可以为证。

长明思
++-(韵)++-(叠)
+│--+│-(韵)+-+│-(韵)


++-(韵)++-(叠)
+│--+│-(韵)+-+│-(韵)

例一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

例二
村姑儿,红袖衣,
初发黄梅插稻时,双双女伴随。

长歌诗,短歌诗,
歌里真情恨别离,休言伊不知。
--宋 蔡 伸

(1)本调八句,三十六字,属双调中之最短者。前后片各三平韵,一叠韵。
(2)前后片之首起两个三字句可以都是叠句,可以不用叠句,也可叠与不叠兼用。句法或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一,也较自由。第三句为仄起之七字句,第五句为平起之五言句。
(3)古人常常以思念爱人为主题填此调,所以词牌名称与内容的一致,为本调的重要特点。例一写一女子月夜倚楼思念爱人所流露的忧愁。"吴山点点愁",用拟人手法,更增加了艺术表现力。
例二也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但用的农村题材,写一个农村姑娘在秧田插秧时哼着怀念对方的长短歌曲,很快被她那同病相怜的女伴领会了。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相见欢
+-+│--(平韵)│--(叶平)
+│+--││--(叶平)

++│(仄韵)+-│(叶仄)│--(归平韵)
+│+--││--(叶平)

例一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 煜
例二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宋 朱敦儒

(1)此调七句,三十六字,平仄韵错叶。李煜填此词,有"独上西楼"、"月如钩"等句,故又名《上西楼》、《秋夜月》。宋人名之为《乌夜啼》,而《锦堂春》亦名《乌夜啼》,不可混淆。
(2)上片三平韵,下片起二句接叶仄韵,第三、四句仍叶平韵。两九字句一说以上二下七为宜。万氏词律谓语气可于第四字处略断。亦有在六字处断句者,见例二。
(3)本调以李煜这首最著名,他不借外物,直接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喻"离愁",很觉新颖别致,可谓神来之笔。但今天填此词,不必限于描写离愁别恨。例二朱词借秋风之悲凉,哀中原之沉沦,摹仿李词而化用之,自出新意,这是学习前人的范例之一。时至今日,我们在诗词创作中更应该发扬这种既善于继承,又善于创新的精神。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帖子
453
精华
5
CNB
18
注册时间
2004-3-2
沙发
发表于 2004-6-21 09:19:00 |只看该作者
为了避免贴的太多影响大家阅读,以后我再贴剩下的部分!欢迎喜欢诗词的朋友多多交流!

使用道具 举报

(U16)Allievi

茗香·回想

Rank: 7

帖子
703
精华
5
CNB
45
注册时间
2003-10-6
地板
发表于 2004-6-21 09:20:00 |只看该作者
<P>好深奥…………</P><P>中国古人就是不一般阿~~~~~</P><P>我们班上有一个人还专门去学过做诗,填词,</P><P>让她来看看很不错哦!!!!</P><P>唉…………………</P>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帖子
453
精华
5
CNB
18
注册时间
2004-3-2
4#
发表于 2004-6-21 09:23:00 |只看该作者
<P>个人认为学习诗词首先要从四声入手,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P><P>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
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
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
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
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
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
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
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
成了阳平。
</P>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帖子
453
精华
5
CNB
18
注册时间
2004-3-2
5#
发表于 2004-6-21 09:24:00 |只看该作者
<B>以下是引用<I>cheetah90</I>在2004-6-21 9:20:00的发言:</B>

<P>好深奥…………</P>
<P>中国古人就是不一般阿~~~~~</P>
<P>我们班上有一个人还专门去学过做诗,填词,</P>
<P>让她来看看很不错哦!!!!</P>
<P>唉…………………</P>



欢迎兄弟来这里交流,我只是个三脚猫,希望大家多多指点!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帖子
453
精华
5
CNB
18
注册时间
2004-3-2
6#
发表于 2004-6-21 09:26:00 |只看该作者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使用道具 举报

(U17)Allievi

未来的神

Rank: 8Rank: 8

帖子
4600
精华
3
CNB
507
注册时间
2007-12-30
7#
发表于 2004-6-21 13:53:00 |只看该作者
<P>偶一点都不懂得说~ 兄弟你在我眼里不是三脚猫撒~</P><P>pfpf~~~</P>
慢慢地,来吧。。。

使用道具 举报

(U12)Esordienti

国米音乐监制

Rank: 3Rank: 3Rank: 3

帖子
426
精华
1
CNB
1
注册时间
2004-3-12
8#
发表于 2004-6-21 19:12:00 |只看该作者
可惜了,我以为是对我写歌词有帮助的,原来是对古诗词呀!
心里边从前梦 一点没改变 当年情此刻是 增加点新鲜 但求凭我爱火活在你心间 阿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帖子
541
精华
9
CNB
95
注册时间
2003-12-2
9#
发表于 2004-6-21 20:33:00 |只看该作者
精华!多谢楼主了,对填词感兴趣的人一定要好好学习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帖子
453
精华
5
CNB
18
注册时间
2004-3-2
10#
发表于 2004-6-22 08:27:00 |只看该作者
<P>第三、诗词中的对偶</P><P>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
个术语的来历。
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
副词。实际上,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P><P>个人认为要想使诗词做到音律上的美,对仗也是很重要的!</P>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手机版|Archiver|国际米兰 ( 粤ICP备05005441号 )

GMT+8, 2024-11-16 07:26 , Processed in 0.03162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Eaccelerator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