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米兰

 找回密码
 注册通行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汉寿亭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聊三国 [复制链接]

Prima Squadra

Never Too Far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帖子
8271
精华
17
CNB
6457
注册时间
2003-8-4

我的游戏: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2:28:22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分享到:
上次发个帖子,本想讨论下关羽的,可能是我标题起的太烂,现在只能让它进回收站了;这次再发个帖子,因为对三国的喜爱,想和人聊聊,就当是个话题来闲扯吧。

首先是三国的武力问题。

很显然这是我们平民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夏九姜维”,这是三国演义还没成书时就流传的,可见中国百姓对三国的热衷。演义最早从民间评书中吸收总结得来的,所以保留了评书的成本,偏重百姓爱看的方面,所以有很多关于单挑的描写。但是历史资料却不太会记载这些,仅有的几处,可以拿来分享一下。
首先整个三国历史最吸引眼球的,是关羽斩颜良。颜良文丑都是河北的名将,以勇冠三军著称,当然无谋也是很出名的。文丑的死跟关羽没什么关系,是中了曹操的计,部队大败死于乱军之中,但是颜良确实是关羽所杀的。《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作为史书,三国志一向是惜墨如金的,比如演义里面写了数回的诸葛亮南征,三国志正文就一句“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便带过,但是这里陈寿却详细描写了关羽杀颜良的经过:是望见了颜良的麾盖(可见颜良是这一仗的军中主将,而主将都是在中军的,外围都会有很多卫兵副将保护着),骑马冲过去把颜良刺死,把头割下来后返回,袁紹手下的将领没有一个能挡住的,于是解了白马之围。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并没有哪个地方说关羽骑了吕布的赤兔马,从来也没有关羽是靠马快的言论,所以关羽杀颜良,完全就是靠着勇武过人,这种两军对阵直接斩杀敌主将(而且是以勇冠三军著称的主将)的事,翻遍中国历史也没有几个。
有人说张辽也有斩将记录,不妨来看看:“从征袁尚于柳城,率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干蹋顿。”很多人对关羽有偏见,于是拿这一段来反驳,蹋顿是当时乌丸最强的部落单于,蛮族都是靠武力说话的,单于当然猛啦。但是请注意这个先后顺序,“遂击,大破之,斩单干蹋顿”意思是先大破了敌军,然后斩了蹋顿,这和文丑死的情况差不多,不过文丑那次曹操是主将,这次张辽是主将而已。这和关羽斩颜良完全没有可比性。
三国的武将,普遍认为是吕布最厉害。但是历史上吕布却没有太多记载,仅仅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说法以及辕门射戟的描写,别的再没什么资料了。吕布到底有多厉害,始终停留在民间传说中,无从证明了。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三国志明确的写了,在魏国的阵营中,曹仁是最勇猛的,其次是张辽,这和我们平时形成的印象并不一致。
三国的将领们,到底有多猛,大多无从得知。从战绩来看,关羽显然是最辉煌的。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的著名战役。不过演义出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却歪曲了很多真相。作为小说演义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成功,只是从历史角度看,和真实的那个相差太远……
周瑜就是个严重被冤枉的人。雅致高亮美周郎,周瑜是又高又帅又有才,心胸还宽阔,到了演义里居然成了嫉贤妒能的小气鬼。这还不算,演义还把赤壁之战的功劳从周瑜身上剥夺了,东南风都是诸葛亮借来的。其实赤壁那个地方每年冬天都会有段时间刮东南风,这是当地有书记载的,周瑜从小生长在那里,自然也知道。周瑜算计好了会突然有东南风,于是才有了黄盖诈降等一系列事。苏东坡说“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的英姿跃然纸上,只叹死的太早,否则三国的历史肯定会被改写。
赤壁后曹操的一句感叹“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也成就了郭嘉。其实战前贾诩就曾劝过他东南风和火攻的事,只是当时魏吴双方实力相差太过悬殊,曹操志得意满,完全没考虑去了解一下当地的气候。曹操感叹郭嘉,更多是对死者的感叹,郭嘉的智慧却因此被夸大,对贾诩而言严重不公平;特别是演义中给人魏营第一谋士的印象,实在是令人汗颜。
孙子云,多算胜少算,少算胜无算。曹操之败,合情合理。

水淹七军

当时的背景:曹操大败于赤壁后,看着有生之年统一无望了,雄心日销,“晚年效应”开始显露。大兵大役使百姓不堪承受,汉帝狩猎时无人臣之礼,而后进公称王,最后干脆设天子旌旗,这些都激起了拥汉派的强烈不满。一直打着复兴汉室旗号、并且严格执行诸葛亮“跨有荆益、联孙抗曹,天下有变,两路进兵,规复汉室”战略方针的刘备这时候认为“天下将变”了,于是对关羽假节钺(假节钺就是代行君事,意味着关羽此时开始拥有荆州地区的一切权力了),于是关羽北伐开始。
于禁被擒后,司马懿、蒋济等立刻鼓动如簧之舌,说襄樊之败乃天之故,非战之罪,把曹魏的面子算是保住了,但是关羽在此战中体现出的军事能力也一并被抹杀了,连演义看了都给人感觉于禁不过是被大水淹了。首先是于禁增援前,史书记载“魏营最勇的”曹仁被关羽打的一败涂地,连一直坐山观虎斗的孙权一伙都认为关羽“有大功”,可见曹仁被打的有多惨。曹操在西线缓过神来后,才派大将于禁增援曹仁,兵力有七军之众。其实汉水经常在秋季泛滥,久居彼地之人都知道的,曹仁及其副手满宠自然也不例外,只是之前被关羽打的窝囊了N久,突然曹操派来了强援,于禁率了七军之众前来讨伐关羽了,立马感觉形势扭转,脑子里也飘飘然了。于禁没在汉水生活过,自然不知道这里的天文地理,所以扎营就有问题,再加上曹仁们一飘飘然,也没提醒,祸患已然种下了。当时远在合肥抗孙前线的扬州刺史温恢已经看出了道道,他说:“此间虽有贼,然不足忧。今水潦方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有变耳。”温恢没料错,八月开始连降暴雨,事前准备充分的关羽立马行动,顷刻就大败了于禁七军。
这一仗和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熟悉本地天文地理,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利用这些条件以弱胜强取得了极大胜利,完全是军事才能的体现!当然事后曹魏方面立刻制造舆论,说对方是借了东南风和暴雨,以此来遮羞,这也是一样的。
这一仗的战略意义还在于之后。曹操在荆北的统治时间本来就不久,加上曹仁在这里又施暴政,一下子百姓纷纷响应关羽;同时京都的拥汉派也看到了希望,京城叛乱开始发生,境内百姓起义也不断,让曹操都有了迁都之想。如果不是关羽手下叛变,历史估计就要被改写。所以史书称关羽“威震华夏”,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关羽之死

关羽之死,原因众说纷纭。但归根结底还是自身性格造成的。
孙权这个人,史称其“识虚实”,就是说此人非常看重实际的利益,什么礼仪廉耻之类的虚名向来不放在眼里。孙权的事迹也证明此人翻脸比翻书还要快。
关羽斩婚使,说明他没有政治外交才能,但也说明关羽确实是不屑孙权,“虎女焉能嫁犬子”。关羽这个人很重义,就因为自己跟着刘备时间长,曹操这么牛的人这么看重自己,他都不在乎,一有机会就要去找当时落魄潦倒的刘备,可见一斑;而孙权这个人从来都是唯利是图,关羽不屑他也是很正常的。当时刘备和孙权也已经联姻了,结果孙尚香回东吴守了大半辈子活寡,也没见对孙刘同盟有长远什么作用(这是后话,说明不联姻并不是根本原因)。
关羽北伐期间,孙权按照鲁肃的战略一直在攻打合肥(虽然屡攻不下,这说明孙权军的攻坚能力实在一般),但是突然调头打关羽了,原因何在?首先孙权一直都有很强烈的荆州情节,当初“借给”刘备,不过是周瑜想让刘备顶住曹操,自己去打西川,结果周瑜死了,西川打不了,才造成了刘备占荆州的事实。这时候吕蒙就一直劝孙权,趁关羽在前线打仗,把荆州给偷袭了。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有人叛变。关羽出兵之前,南郡城中失火,烧毁军需,关某自然要找直接责任人——南郡太守糜芳的麻烦。糜芳是糜竺之弟,属于士大夫一流;羽向称强梁,以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闻名,自然不会对糜芳客气,当时就丢了一句“还,当治之”。关羽当时已假节钺,“治之”对于糜芳来说,那就是灭顶之灾。糜芳、傅士仁既无力与抗,只能想着法子令关羽不得“还”了。孙权一知道这个消息,立马就联络上了这俩,一拍即合。古时攻城非常难,只要守城将士齐心协力,经常是被围的水泄不通了还能坚守月余。江陵城当时是关羽亲自主修的,公安也是当时出名的坚城,两城成犄角之势,要是真刀真枪的攻打,绝不是一日两日能拿下的。关羽虽然对孙权的为人相当了解,但他对自己后方的城防非常放心,所以才敢出动主力在前面和曹操会战。万没想到前面正打的欢,后方城池被吕蒙武装接收、和平演变了,瞬间陷入孤立无援且没有补给的境地,只剩死路一条。

关羽之死,是蜀汉由极盛转为极衰的标志。

刘备其人

要说我心目中演义里最特别的角色,那一定是刘备。为什么?首先作者是在极力的推崇刘备,把刘备说的好的像超人。可是现在的人都不这么想,都觉得刘备这人又没本事又虚伪,除了拉拢人心啥都不会。
实际上刘备在演义里是最被冤枉的一个,可能是演义把他手下都说的太厉害了,显得他没本事了。其实这么想,那么多能人都心甘情愿为刘备效命,刘备会没本事?那么多人不成了傻帽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刘备首先是很有城府的。三国志说他“喜怒不形于色”,就说明他很有城府,一般人都看不出他是喜是怒,这样的人自然也不可能像演义里说的那样动不动就哭。其次他很有识人之能。刘备早就说过关羽善待士卒骄于士大夫,张飞敬重有才能的人却不体恤下属,这是取祸之道,结果关张最后都因为自己的性格弱点招致杀身之祸。另外刘备托孤时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没看出来的刘备却看出来了,可见刘备的识人之能。然后刘备很重义。糜竺就因为最早抛弃了自己的家产跟随刘备,虽没见什么大功,但蜀汉建国时他比诸葛亮地位都高;简雍性格放荡不羁,也不注意礼仪形象,就因为从小跟着刘备,刘备对他从来都很好。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对陈登。刘备和陈登,在徐州时就彼此倾重。后来机缘所致,两人分离。后来刘备依附刘表时,有时恰巧说到陈元龙,刘备自然是不遗余力的夸赞,这时坐下一人驳议“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负豪气者曰湖海之士,豪是骄横的意思,明显不是褒义。这个人正是许汜,接着就把他在徐州见陈登的惨状叙述了一番。刘备当时就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阁下也是有国士之名,现在天下大乱,你该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结果你只顾着买房置地,言语无半点可取之处,元龙凭啥答理你?给你张床享受,那已经是天大的面子了。要是鄙人的话,只有地铺伺候,捎带着我自己还要爬高点,免得照上尊驾这张嘴脸!刘备依附别人的时候,见到有人说陈登,尚且严词驳斥,可见他重义的程度。最后刘备很有统率能力。汉中之战,刘备是总指挥,此战不仅斩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并且让曹操郁闷的退兵,足见他指挥作战的能力。这一仗使刘备坐稳了西川,意义重大。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绝不是脑子发热,而是由衷之言。只是演义作为小说,将其刻画为一个老好人,是完全体现不出刘备的这些能力的。

刘备最让人看不懂的,就是在徐州接纳了吕布。在那之前吕布的名声已经很不好了,投到谁门下就害死谁,无一例外,别人都恐避之不及。但是刘备却欣然接纳了他,结果后来张飞和吕布闹翻,吕布一怒一下反客为主把徐州从刘备手里抢了,弄的刘备颠沛流离了几十年。至今也不懂是什么原因让他作这个决定,难道他对自己的个人魅力过于自信,认为吕布会屈从于他么?从吕布对王允来看,吕布还是挺讲义气的,倒也有可能。。

关于三国,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永远也扯不到尽头。暂时只能说这么多,欢迎讨论。

[ 本帖最后由 汉寿亭侯 于 2008-1-23 13:43 编辑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寻你千百度 日出到迟暮 一瓢江湖我沉浮
我寻你千百度 又一岁荣枯 可你从不在灯火阑珊处

Prima Squadra

Never Too Far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帖子
8271
精华
17
CNB
6457
注册时间
2003-8-4
沙发
发表于 2008-1-23 13:30:04 |显示全部楼层
关羽虽然骄横,但是对待手下的士卒却非常好,他的部队战斗力超强,跟这也应该有很大关系。
赵云为人处事的性格确实很为人称道,但是战场上也是很勇猛的。军职一直都有,不过比着关张马黄要低不少。至于为什么武侯祠里排在文官,可能是跟性格有关,反正他没当在战场当作主将,更不用提关羽那样坐镇一方、假节钺的军事统帅了……
马超几乎是最惨的人之一,乱世的命运,可叹
我寻你千百度 日出到迟暮 一瓢江湖我沉浮
我寻你千百度 又一岁荣枯 可你从不在灯火阑珊处

使用道具 举报

Prima Squadra

Never Too Far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帖子
8271
精华
17
CNB
6457
注册时间
2003-8-4
地板
发表于 2008-1-23 16:08:52 |显示全部楼层
庞统就是指挥攻城的时候战死的,也说明古时攻城真的是最难打的仗
我寻你千百度 日出到迟暮 一瓢江湖我沉浮
我寻你千百度 又一岁荣枯 可你从不在灯火阑珊处

使用道具 举报

Prima Squadra

Never Too Far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帖子
8271
精华
17
CNB
6457
注册时间
2003-8-4
4#
发表于 2008-1-23 16:29:35 |显示全部楼层
呃……那是小说里说的
不过相比之下,还是小说里说的更爽一些
我寻你千百度 日出到迟暮 一瓢江湖我沉浮
我寻你千百度 又一岁荣枯 可你从不在灯火阑珊处

使用道具 举报

Prima Squadra

Never Too Far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帖子
8271
精华
17
CNB
6457
注册时间
2003-8-4
5#
发表于 2008-1-24 10:14:46 |显示全部楼层
赵云不能单说是个亲卫队长,虽然不是一方统帅,但局部战争的将领还是完全胜任的;但他的军事才能,在蜀国方面跟关羽、张飞、马超、魏延比,是肯定不如的,跟黄忠并称为猛将,比较恰当;同时赵云在个人品行以及为国为民这些方面,都比上述人远远为高。
流水也有一点偏颇。陈寿虽然最初是蜀臣,但《三国志》却是在晋朝成书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间有一段:“陛下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陈寿记录了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及文集后,先把晋黄帝吹捧一番,说虽然这是敌国诽谤之言,但我还是记录下来,以陛下的开明,必然不会计较,我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陈寿身为晋朝的史官,没有事实基础,他敢写敌国的人好么?这可是死罪啊,想想司马迁受宫刑就知道了。至于吴国,在三国时期的形象就是偏安一方、攻无战果、只求自保,另外孙权本人也是唯利是图,礼仪廉耻等儒家推崇的从来不放在眼里,陈寿那样写,并不偏颇。
我寻你千百度 日出到迟暮 一瓢江湖我沉浮
我寻你千百度 又一岁荣枯 可你从不在灯火阑珊处

使用道具 举报

Prima Squadra

Never Too Far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帖子
8271
精华
17
CNB
6457
注册时间
2003-8-4
6#
发表于 2008-1-24 10:17:29 |显示全部楼层
演义中赵云的内容也不说是罗贯中杜撰的,主要是取自云别传。云别传可信度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小说作者根据自己的立意选择资料,无可指责。
我寻你千百度 日出到迟暮 一瓢江湖我沉浮
我寻你千百度 又一岁荣枯 可你从不在灯火阑珊处

使用道具 举报

Prima Squadra

Never Too Far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帖子
8271
精华
17
CNB
6457
注册时间
2003-8-4
7#
发表于 2008-1-24 15:03: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张飞是征虏将军、赵云是偏将军,而诸葛亮只不过是军师中郎将
--断章取义是不对的。

《二十六史大辞·典典章制度卷》兵制篇782页——
军师中郎将:三国高级武官名,又称军师,权力极大。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刘备置,以诸葛亮任之,督统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实军实。曹魏行都督制,常遣军师到军中监军,有节制都督之权。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三国志·蜀书·廖力传》:“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于亮。”
这些证据无不证明,当时诸葛亮的地位在张飞赵云之上。
另外结合《张飞传》“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赵云传》“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很明显赵云是被诸葛亮率领的。这个作者居然认为是陈寿的失误,有点无聊了。

赵云和许褚典韦显然是不一样的。跟魏营诸将或许不好比,但在蜀汉,他从来也没体现出比关张马魏更有军事才能,战功不及,官位也不及。

[ 本帖最后由 汉寿亭侯 于 2008-1-24 15:04 编辑 ]
我寻你千百度 日出到迟暮 一瓢江湖我沉浮
我寻你千百度 又一岁荣枯 可你从不在灯火阑珊处

使用道具 举报

Prima Squadra

Never Too Far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帖子
8271
精华
17
CNB
6457
注册时间
2003-8-4
8#
发表于 2008-1-25 09:04:52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uyi130413 于 2008-1-24 20:12 发表
关键我们要看 你说的是三国志 还是三国演义。

很明显我说的是三国志,你这么回帖,要么是没看三国志,要么就是没看主题帖
另外表说什么易中天,这人满嘴的对三国演义不屑一顾,但是嘴上又总离不开演义的内容,让人说啥好?
我寻你千百度 日出到迟暮 一瓢江湖我沉浮
我寻你千百度 又一岁荣枯 可你从不在灯火阑珊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手机版|Archiver|国际米兰 ( 粤ICP备05005441号 )

GMT+8, 2024-5-22 07:13 , Processed in 0.05053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Eaccelerator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