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米兰

 找回密码
 注册通行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卫道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功高不足恃,德厚非堪用 [复制链接]

(U15)Giovanissimi

王者阿德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帖子
1825
精华
0
CNB
2248
注册时间
2005-8-10
21#
发表于 2009-10-28 19:21:40 |只看该作者
分享到:
哈哈 源源亮了

使用道具 举报

Primavera

99.9% Nerazzurri

Rank: 9Rank: 9Rank: 9

帖子
5657
精华
8
CNB
1839
注册时间
2004-12-1
22#
发表于 2009-10-28 23:00:19 |只看该作者
萨尔浒之战明朝共投入兵力八万八千余人,号称47万(《中国通史简编》)也有说加上朝鲜援军超过10万的。你拿号称的数字来糊弄人么?袁应泰失辽东整兵十八万,是熊廷弼留给他的,你又凭何认为“实际可能4、5万”?萨 ...
卫道士 发表于 2009-10-28 17:52

真有意思,既然所号称47万的尚且只有10万余(还是全国动员后的),你那18万又怎么可能是满编?再说,刚败1年,全军覆没,哪来的18万辽东精锐?既然都不是满编,我自然同样取一个虚数。没必要连这个都要搞双重标准吧。

     “1618年至1619年(明万历四十六年至四十七年)的辽东战役是明代生死存亡关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几度损兵折将之后,明帝国在东北地区的藩篱尽失,自此再也无法获取主动,以后增兵增饷、计亩加派再也无法遏止。内部则农民暴动,朝中党争愈烈。至朝代覆亡为止,当中只有每况愈下,从兹更无复兴的趋向。 ”

  “杨镐兵力47万全系向努尔哈赤恫吓之辞。1619年战事前夕明兵部尚书黄嘉善言,辽东所有官兵共20万人,此数仍不可靠。所谓20万人,系在辽东镇原额9万之外又加由关内新调往11万。辽东编制数94,693员名载在《大明会典》系国初底数,16及17世纪曾未如额即张居正执政时代经过极端整顿,时人谓之为“掊克”,犹只能维持至83,000人,况至此又已40年,又承新败之后,即不可能接近此数字。内地遣往之11万人亦多虚员。当明军刚一与满军接触,杜松立即惨败之际,大学士方从哲即向万历帝建言:奴酋之兵据阵上共见约有10万,宜以十二三万方可当之,而昨之主客出口者仅7万余,岂能相敌?  
  但满洲资料因袭明方传言,亦谓对方有兵力20万。彼方以弱敌强,以寡胜多,即照一般习惯亦乐意夸张敌方兵数。萨尔浒战役,满方称杜松率众6万,但当时明廷派往该路之监军御史呈奏杜松所领只25,000余员名。如以同样比率加诸所谓20万,则杨镐所率兵只83,000人。即再加朝鲜所派兵及叶赫一部参战兵员,其总数亦只能在10万上下,不可能接近20万。  ”——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
99.9%是国米球迷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帖子
1165
精华
0
CNB
2250
注册时间
2004-9-30
23#
发表于 2009-10-29 00:13: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卫道士 于 2009-10-29 00:20 编辑
真有意思,既然所号称47万的尚且只有10万余(还是全国动员后的),你那18万又怎么可能是满编?再说,刚败1年,全军覆没,哪来的18万辽东精锐?既然都不是满编,我自然同样取一个虚数。没必要连这个都要搞双重标准吧 ...
李瑞源 发表于 2009-10-28 23:00

你查了资料后承认萨尔浒兵力顶多只有10万了吧?这一点上我们达到共识。
接下来来搞清一个概念,号称是想威慑对手的手段,这个数字的水分极大,但是后来袁应泰的18万大军不是号称,他这个数字是向朝廷请饷的数字,换言之,除非他虚报数字私吞军饷,否则这个数字就是实数。《明史》记载两者的说法也是截然不同,前者是”号大兵四十七万,期三月二日会二道关并进。“后者则是”议用兵十八万,大将十人,上奏陈方略。“简单的说前者是报给敌人的数字,后者是报给上级的数字。
至于刚败一年哪来辽东精锐说明你根本没查清楚明军的构成。以辽人守辽土是广宁大败(在辽沈大战之后)袁崇焕经略辽东后提出的战略,在这之前辽东战线上的兵力全是全国各地抽调过去的,如辽沈之战秦良玉的四川石柱军、浙军(戚继光留下来的部队)。以明王朝一国之力,战后一年抽调兵力过去并不为难。况且萨尔浒之战的结果是”文武将吏前后死者三百一十余人,军士四万五千八百余人“(《明史》),谈何全军覆灭?另外萨尔浒之战前明王朝根本没把建州女真放在眼里,行军战略都极为粗枝大叶,也因此兵分四路进击,所以你说的”全国动员后的“简直是笑谈。即时崇祯帝在位明朝国力衰退,同时又要应付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松山战役仍然能调集13万兵力,万历年间“全国动员”可能只有10万余么?
另外你红字突出的部分想说明辽沈兵力没有10万以上也是弄错了大前提,万历末年建州叛乱之前并无大仗,以相对和平的年代而言,边境的兵力自然不会满员,因此萨尔浒之战明军的实际兵力并不多,但辽沈和后来的广宁之战不同,当时已经是战争形态,军事上的投入和和平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使用道具 举报

(U17)Allievi

国际米兰助理教练

Rank: 8Rank: 8

帖子
4997
精华
1
CNB
5821
注册时间
2004-9-4
24#
发表于 2009-10-29 00:31: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inter_z 于 2009-10-29 00:35 编辑

百家讲坛来CN了,我[ecms5]~~~
斯坦,欢迎回家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帖子
786
精华
0
CNB
2266
注册时间
2006-11-29
25#
发表于 2009-10-29 01:24:22 |只看该作者
搬个板凳慢慢看,虽然对关于队长的帖子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但LZ这么用心的写,我还是很佩服的,期待更多关于队长的英文版、意大利版、德文版、阿拉伯版。。。。。。。。。。。。
曼乔不是伟大的教练?不,至少对于国际米兰他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帖子
8517
精华
0
CNB
1733
注册时间
2004-10-23
26#
发表于 2009-10-29 01:30:25 |只看该作者
···楼主和源源版主两位同学真是知识渊博···嘛都知道啊···

哎,黑萨队黑的都出境界了···这也不容易,楼主精神可嘉···

使用道具 举报

Primavera

99.9% Nerazzurri

Rank: 9Rank: 9Rank: 9

帖子
5657
精华
8
CNB
1839
注册时间
2004-12-1
27#
发表于 2009-10-29 02:08: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瑞源 于 2009-10-29 02:20 编辑
你查了资料后承认萨尔浒兵力顶多只有10万了吧?这一点上我们达到共识。
接下来来搞清一个概念,号称是想威慑对手的手段,这个数字的水分极大,但是后来袁应泰的18万大军不是号称,他这个数字是向朝廷请饷的数字, ...
卫道士 发表于 2009-10-29 00:13

纯技术讨论一下:

Q1“但是后来袁应泰的18万大军不是号称,他这个数字是向朝廷请饷的数字,换言之,除非他虚报数字私吞军饷,否则这个数字就是实数。另外你红字突出的部分想说明辽沈兵力没有10万以上也是弄错了大前提,万历末年建州叛乱之前并无大仗,以相对和平的年代而言,边境的兵力自然不会满员

A1:做出这个结论说明对明朝的一些基本军事制度认识有偏颇。

本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同时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200万。

但是这种假想的逻辑并不适用于现实。本朝的军制规定,常备军由200万“军户”提供,每户出丁男一人,代代相因不变。民户被编入军户,大部出于强迫;即或出于自愿,也常常是基于权宜之计,时过境迁,当初的应诺就不能矢守不渝。一个卫所的实际兵员往往远较规定的编制为少,在退化最严重的卫所中,竟仅为规定编制的百分之二或三。而且这些有限的士兵还常常被军官当作营造和运输的劳工,再不然就是留在家里充当仆役。

“一个卫所的实际兵员往往远较规定的编制为少”,甚至“仅为规定编制的百分之二或三”,那么是不是要天真的以为只去请饷2%呢?定然不是。万历一朝,为将戍边者多报兵员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蓟州为华北九镇之一,防区为北京东北一带,按照规定的编制应有士兵8万人,战马22000匹。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人能够确切知道现存的数字。在役的士兵,有的属于本镇所属卫所的“主兵”,也有从其他地方调来的“客兵”。后者的调防虽然带有永久性,但供应的义务却仍属原来的地区。还有一部分从内地卫所调来的士兵,他们的服役期只限于蒙古人犯边可能性最大的几个月。实际上他们也很少亲身服役,只要缴纳一定的银两可以雇人替代,而所缴的银数又和雇代实际所需的饷银不同。总而言之,全镇的人员和粮饷从不同的来源和以不同的方法获得,有的还只在账本上存在。这样,不仅他们的数量难以弄清,他们的质量也是一个疑问号。1584年戚继光被参劾的理由之中,有一条就是他在蓟州的账薄业已不知去向。更直接地说,就是没有帐单可资交代

更好玩的一点是明朝的军队补给是直接由地方接管分担的,几乎不需中央拿钱,多报瞒报与否几乎无关痛痒:“一个府县,可能输送食粮及银两于十几个不同的小单位;一个卫所,也可能接受十几个府县送来的粮食和银两。这种方法一经成为定制,就如盘根错节,任何高级单位也无法把补给点和补给线作合理的通盘改组,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于是供应。不能足额的情况就时有发生。试想,由十几个单位分别按固定的数量供应,总难免有个别单位由于意外的情况而不能如额缴纳。按理说,户部是国家财政的中枢,应该统筹全局,但实际上却类同于一个大型的会计机构,只是在账目上监督各个机关和各个地方政府的出纳。各个地方政府按照规定的数额把给养直接运交附近的军事单位,军区和中级以上的后勤机构。”

而既然为地方所分担,国家税赋尚且不能满额交足,部队粮饷自然也是经常拖欠,多报、高报是必然的选择。至于那18万,在明史熊廷弼本传里面记载,只不过是“乃上方略,请兵十八万”在我看来性质和号称6万,却只来2万多人的杜松所部是相同的。

当然,你非说18万是满编满员,我也没什么太大意见。

Q2:万历末年建州叛乱之前并无大仗,以相对和平的年代而言,边境的兵力自然不会满员,因此萨尔浒之战明军的实际兵力并不多,但辽沈和后来的广宁之战不同,当时已经是战争形态,军事上的投入和和平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A2:由明朝的军事制度和前朝皆不同,采取的“军户”世袭制,属于兵农分离制度,200万部队直接由各地方供养,而不是府兵制,官兵平时不需要卸甲归田。兵员数量基本不存在战时状态和平时状态的差异。这也间接解释了为啥区区10万人也需要全国调兵——因为当地无兵可招,你擅自招兵就是违制。

1618年努尔哈赤计取抚顺,之后写下《七大恨》,而明朝四处调兵,几乎全部是精锐,不是一句“和平时期”能囊括的
“努尔哈赤已下此决心,“七大恨”无异于宣战文书,但明廷如欲避免战争,努传话可用和平方式解决,其条件包括割地赔款,赔款部分包括金银绢布如传统“岁币”模样。此等要求预计明廷无法接受,所以自1618年夏季始,明帝国与未来之清朝开始长期斗争状态。   
  当时明廷认为奴酋“务期歼灭,以奠封疆”已义无反顾。杨镐以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军中宿将尽指派于其麾下。增援兵马抽自西北宣府、大同、延绥、甘肃各镇,又调集云贵各土司,募兵及于浙江、四川,亦即全国总动员,对外宣称总兵力47万。
      所有经费统由新设之辽东饷司专理。其征派除贵州外及于全国田土,概在正赋外,每亩加征银三厘五毫,预计可得银200万两。仍由各地库房将现存款项扫数解饷司,以后征得垫补。1618年冬至1619年春季诸事准备停当。”——《1619年的辽东战役》



分兵4路里面有太多的政治原因,不是简单因果关系能陈述的。
至于8.3万人的实数,光死的就有4万余众(应该不算伤残、逃跑、投降的),在冷兵器时代算不算全军覆灭,那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99.9%是国米球迷

使用道具 举报

(U14)Giovanissimi

梅啊查北看台管理者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帖子
1103
精华
0
CNB
1033
注册时间
2003-12-28
28#
发表于 2009-10-29 06:29:59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个帖子明白一个道理,版主就是比lz有文化。
顶萨队,顶版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帖子
1165
精华
0
CNB
2250
注册时间
2004-9-30
29#
发表于 2009-10-29 09:07: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卫道士 于 2009-10-29 09:08 编辑
纯技术讨论一下:

Q1:“但是后来袁应泰的18万大军不是号称,他这个数字是向朝廷请饷的数字,换言之,除非他虚报数字私吞军饷,否则这个数字就是实数。另外你红字突出的部分想说明辽沈兵力没有10万以上也是弄错 ...
李瑞源 发表于 2009-10-29 02:08

第一点的问题其实你摘录的万历十五年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只不过你选择性的无视了“在退化最严重的卫所中,竟仅为规定编制的百分之二或三。”注意,是退化最严重的卫所。部队吃空饷问题并非明朝独有,和重文轻武也没有多大关系。如唐代的藩镇就有强兵、弱兵、虚兵之分。但是注意一点,和平时期吃空饷不要紧,战争时期上战场打仗不要说百分之二、三,哪怕是百分之二三十也是拿自己的命开玩笑。至于部队不练,士气低下或可说之。
另外地方卫所虽然存在“军队补给是直接由地方接管分担的,几乎不需中央拿钱”,但这同样也是和平时期的情况,对于直接上战场的部队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以戚继光为例,他建立浙军就是在当朝首辅张居正的财政支持下做到的,也正因为有张居正在后支持,戚继光敢于胡搞账本(财政拨款中的一部分被他送给张居正等中央大员了)。这种情况有明一朝并非常见,以晚明而言也就戚继光、李成梁以及后来孤悬皮岛的毛文龙有这胆子。如俞大猷之流的名将尚且因为军饷不清被革职拿问,真以为中央财政的钱这么好拿么?至于辽东战役,万历四十六年始征辽饷,这也是三大饷(辽饷、剿饷、练饷)中第一个征收的。注意这正是萨尔浒战役的那一年,正是明史上有名的辽饷加派。所以辽东部队的军饷不存在军队补给是直接由地方接管分担的,几乎不需中央拿钱”的说法 ,事实上你后面摘录的内容正是对当时情况的记叙,只能说你看文章的时候不仔细,没有发现后面的引用和前面的论点相抵触。
至于第二点,萨尔浒之战的确出动的都是宿将,如刘綎参与过万历三大役,李如柏为名将李成梁次子,但是注意一下就可以发现,在辽事之前,他们一个革职一个辞官,尤其李如柏已经家居二十年。为什么启用这些已经接近退休的宿将,原因正在于国家承平日久,已无将可用,军事罢弊,军容不振,因此边境普有险情,便须举国大动,但这绝不等于明王朝的动员力只有这点,实际上当时的情况是类似于一种措手不及的形态。而后来的辽沈、广宁大战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袁应泰用辽事“熹宗优诏褒答,赐尚方剑。乃戮贪将何光先,汰大将李光荣以下十余人”很明显是做过充分准备的。
至于最后是不是全军覆灭其实很容易搞清,因为李如柏的南路军根本不曾交战便即退回。至于战死的数字我贴的是《明史》的数字,实际上因为满人喜夸大军功(你摘录的《万历十五年》里也有论及)因此这个数字偏大的可能性很大,当然这个没必要展开了。至于四路军的原因我不想和你争论是否有政治原因, 只要看当时明军的部署是和建州硬碰硬打野战就知道了。后来的袁崇焕守辽的五字方略“主守而后战”正是因为萨尔浒之败吸取的教训。万历三大役所向无敌的明军在萨尔浒前根本没有把建州放在眼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帖子
6740
精华
0
CNB
2085
注册时间
2004-11-22
30#
发表于 2009-10-29 09:11:49 |只看该作者
这帖子可以转去文学版了,全是教授啊。
共体时艰,迎接新球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手机版|Archiver|国际米兰 ( 粤ICP备05005441号 )

GMT+8, 2024-11-20 22:28 , Processed in 0.030637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Eaccelerator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