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
- 女
- UID
- 31730
- 积分
- 156
- 记录
- 0
- 好友
- 0
- 日志
- 0
- 魅力
- 0 点
- 相册
- 0
- 阅读权限
- 55
- 最后登录
- 2014-1-24
- 帖子
- 1872
- 精华
- 10
- CNB
- 7
- 注册时间
- 2004-10-31
|
四川,为我国之一省,位于长江流域西部上游。境内因有岷、沱、嘉陵与长江四大川,故而得名,即禹贡所称梁州之域。周时为巴、蜀诸国地,秦时为巴、蜀二郡,故别称蜀省,又称巴蜀。汉为益州郡,晋为梁、益二州。唐代置剑南、山南、黔中诸道;宋置四川路;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明置四川市政使司;清置四川省,民国仍之。其地东邻湖北、湖南,南连贵州、云南,西接西康,北界青海、甘肃、陕西。面积约三十万零三千余方公里。省会日成都市。全境俱属盆地地形,名四川盆地。又因盆地四周丘陵,多由红棕色砂岩所构成,风化土壤,亦多、属赭红色,故又有「红盆地」之称。' O, {; P8 a' C% q9 D
省境北有岷山、摩天岭、米仓山;东北一有大巴山;东有巫山;南界云贵高原;西有邛崃山。其位于省内西南之峨眉山,高三千零三十五公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为着名之佛教与避暑胜地。盆地底部,约占全省面积三分之二,略呈梯形,除南部因稍受褶曲,有低矮摺曲山脉以外,余多为宽广之谷地与和缓之丘陵地,中有成都平原,由岷、沱两江所冲积而成,面积约六千方公里。盆底地势南倾,长江由西南进入本省,流贯南部,破巫山而东入湖北,成三峡之险。三峡中之瞿塘峡,在奉节县东,为三峡之首;往东为巫峡,在巫山县东;更东为西陵峡,则在湖北省境内。三峡相连,长数百公里,重巖叠嶂,隐天蔽日,江石突立,水急滩多。中以瞿塘最险,巫峡最长。长江北岸之大支流,有发源于盆地西北山岳,而于宜宾注入长江之岷江;发源于甘肃,纳涪、渠两江而于重庆汇流之嘉陵江;以及界于岷江与嘉陵江中间较短之沱江。南岸支流则有黔江。
( o- f/ f1 n" O# `( R3 v3 k 四川位于北纬三十度附近,属华中 气候区 ,但年均温较华中各区为高。夏季,因地居内陆,为羣峯环绕,难得海洋调节,故相当闷热;冬季,因有秦岭与大巴山之双重屏障,北方寒流,不易侵入,亦颇温暖,霜雪少见。全年湿度均高。年雨量,川南沿江一带,约一千公厘以上;川北较少,约八百公厘左右。因为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长江四大川,故名。位于长江上游,东界湖北,南界贵州、云南,西界西康,北界陕西、甘肃,东南界湖南,西北界青海。面积三十万零三千三百一十八平方公里。省会成都市。因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易于防守,亦称为天府之国。简称为川。5 ]2 H* E( v I$ \
地名来历:成都
4 _/ O' I; M. @; h2 r. {8 ^ v9 i- L2 n5 N
成都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国务院命名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从战国时期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置县,正式称之为成都,到现在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可是,成都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 x E: [% q* q4 a0 Z3 G. Q; m* X6 K7 E: r
据典籍记载,是和秦灭蜀以前,居于此地区的古蜀族分不开的。古蜀人之邑多名“都”,如成都、新都、广都等。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徒治成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灭蜀,定蜀都名曰成都。
/ c" U& R8 I9 V+ q2 Q) o0 i
: e& h% m: K k3 V& v j( v 为何定蜀都名成都呢?据《蜀王本纪》载: “时(蜀)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在古蜀语中,蜀音山,都亦音du,前一个du代表族称,后一个du代表地称,时中原人根据蜀语音译为蜀都。在为成都定名时,蜀已亡,不称蜀都而称成都,是作为战胜者的秦,既考虑了古蜀族的语音语义,又考虑了古蜀国“三都”的历史状况而定的。成,据《仪礼·燕礼》:“笙入三成”下注曰:“三成,谓三终也”,成即终结之意。《广韵》亦解释为: “成,毕也,凡功卒业就谓之成”。在古蜀国的三都中,“新都”是蜀王于旧都(郸)之后新营建之都,“广都”是继新都之后拓广之都,“成都”即蜀终结的都邑,也就是蜀最后灭亡前的都城之意。
, p7 H& Z0 V4 k+ A. K- D地名来历:宜宾 ! J! V: Y. _) U {
; y' k5 I* M5 | 宜宾前身名叫“僰道”,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方改称为“宜宾”。但是,“宜宾”一名却早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早已有之。其来由乃是:隋末,曾析南安县(今乐山前身)部分地域在今宜宾县蕨溪镇宣化坝置存阝马阝县作为郡治设于今宜宾三江口城区的犍为郡辖地;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少数民族“慕义来宾”(或说唐王朝少数民族“以义宾服”)之意,改存阝马阝为义宾;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代第二个皇帝赵匡义(亦叫“光义”)上台,“义宾”之“义”“犯讳”,于是按《孟子》“ 义者宜也”句意,把义宾改为“宜宾”。不过,此一“宜宾”是指设县城于今宜宾县蕨溪宣化坝的宜宾,不是指今三江口旧城所在。但是,毕竟“宜宾”一名已有出现。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宜宾县降为宜宾镇并入僰道县,又经过43年,至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僰道县方改称为宜宾县。然而,这时的宜宾县城却仍不在今三江口旧城区,而是在今江北旧州坝。至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宜宾县城又迁至登高山(今三江口旧城东)。直到元代至元十四年(1276年)方把宜宾县城复迁回今三江口城区。今三江口宜宾旧城区叫做“宜宾”,从此时开始。 总之,“宜宾”之名出现至今已1026年。今三江口宜宾城被称为“宜宾”则仅有726年。其间,有300年时间,“宜宾城”设于蕨溪宣化坝(共138年)、旧州坝(共153年)、登高山(共9年)。尽管如此,因为“宜宾”承传于僰道,僰道城即今宜宾旧城所在,且从隋至今,犍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府及民国时期专员公署大多数时间均设治于今宜宾城区(含三江口旧城、旧州城、登高山城地域),因而习称宜宾为“具有二千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郡”,准确无误。
( z3 G: ?: p' r- i) Y3 R地名来历:绵阳% ~6 Q, i/ ^8 i& I P; j7 q
0 n5 K1 A4 C3 Y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公元前201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为历代州郡治所和兵家必争之地,有“蜀道咽喉”、“剑门锁钥”之称。绵阳,古名“涪城”、“绵州”,从西晋怀帝时起,历来为郡、州治地。清代雍正五年(1727),升绵州为直隶州,领县增多,辖区扩大。1913年改绵州为绵阳县,取“绵山南面之城”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