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8-23 16:39:54
<B>5. 北京环境问题</B>
近年来,北京市受燃煤量大、机动车增长速度快、资源约束加剧、区域生态退化等因素的影响,环境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为了改善北京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市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在提升城市环境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首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目前,北京市政府和全体市民全力投入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B> 5.1环境污染</B>
(1)大气环境
2004年,北京市区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29天,占总天数的62.5%,比2003年增加5天。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比上年略有增长。北京市采取相关措施控制环境污染。控制燃煤污染,全市集中供热和燃煤锅炉改造取得一定进展。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对夜间进京货车、外地车辆和公交、出租车等加大检查力度,制订实施了老旧公交、出租车淘汰计划。公交运营线路、车辆继续增加,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取得进展。控制扬尘污染,针对城市建设全面展开的实际情况,对工地扬尘污染、运输车辆遗撒、废弃物露天焚烧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城八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郊区城镇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2)水环境
河流污染类型仍属有机污染型,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其次是阴离子洗涤剂、挥发酚和石油类。因水资源持续短缺,地表水水体水质未见明显好转,地下水开采量继续增加。五大水系中,潮白河水系河段全部达标。2004年水库水质相对稳定。主要地表饮用水源密云水库、怀柔水库水质符合二类水体水质标准。2004年城近郊区平均日排放污水量217.71万吨,与2003年持平。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有所增加,平原地区平均水位与2003年末相比平均下降0.71米,仅通州、房山、门头沟和密云地区地下水位略有回升。地下水水质与2003年相比基本稳定,主要污染指标是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远郊区县地下水水质明显好于城近郊区,深层承压水水质好于潜水水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逐步完善,卢沟桥污水处理厂和清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建成,城近郊区规划的14座污水处理厂已有8座建成运行。
(3)声环境
改善城市路网、取消五环路收费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以及社会生活噪声仍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4年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完成全市城市建成区噪声功能区划调整工作,首都机场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取得阶段性成果。在50多个小区开展了“安静居住小区”创建工作,高考期间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环境噪声污染专项检查。积极治理道路交通噪声,完成西四环路丰台北大地段、北四环路惠新东街段噪声敏感点的隔声降噪工程。
(4)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
2004年环境统计范围内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03万吨,其中排放量为9.91万吨,综合利用量973万吨,综合利用率为73.7%。加大生活垃圾清运和处理处置力度,城近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8%,远郊区县达到33.3%。房山东南召填埋场和半壁店填埋场、怀柔综合利用厂、延庆小张家口填埋场建成投入运行。260个居民小区、大厦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对161家涉及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及处理处置的单位进行了检查。编制《北京市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大兴南宫医疗废物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朝阳高安屯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开工建设。
<B>5.2生态保护与建设</B>
组织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野外科学考察和总体规划编制,启动5个示范性保护区建设项目以及房山区蒲洼和顺义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完成全市生态功能区划工作。修订了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绿色通道与生态村建设占地补偿和绿地养护标准,建立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继续开展永定河、潮白河砂石坑生态恢复及整治工程。关停取缔粘土砖厂149家。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工作取得进展,密云县通过国家验收,怀柔区和大兴区完成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朝阳区和丰台区列入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继续开展延庆县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工程建设。2004年,电离辐射环境与电磁辐射环境水平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加强放射源环境管理,对全市涉源单位进行申报登记和现场检查,强制收贮了不具备安全暂存条件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放射性废物和放射源。全年气温偏高,降水略偏少,日照时数接近常年。
<B>5.3 环境保护建设</B>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广泛开展友好互访、技术交流、商贸洽谈等多个方面合作。成功举办“2004年北京国际环境研讨会”和“环境行政许可听证国际研讨会”。与意大利环境与国土部开展的合作项目协议赠款金额超过2700万欧元,引进一批先进技术、设备。开展“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战略研究”、“空气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西南地区的区域环境状况评价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施工工地、道路降尘评估体系研究进展顺利,工地视频监控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自动监测系统开始建设。2004年,北京奥组委制定了《北京奥组委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方针》,编制了《奥组委环境管理体系手册》,发布了《奥运改扩建工程环保指南》、《奥运临建工程环保指南》以及《北京奥运会饭店服务环保指南》等,将环境保护贯穿于奥运管理和建设中。同时,在“绿色奥运”宣讲、义务植树、网站报道、国际交流、公众参与等方面,广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广大市民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高涨,参与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除继续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活动之外,社会监督作用明显增强。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8-23 16:41:03
<B>6. 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政策</B>
在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环境保护的总方针也有所不同。我国代表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第十三届会议上曾精辟的阐明了这一新的方针,指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是:在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中国政府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在自然保护方面,实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方针;在环境保护的责任方面,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方针”。
从保护环境的这一项基本国策出发,中国逐步形成以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符合国情、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三大环境政策。主要包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污染者付费的政策;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B>7. 环保的法律与法规</B>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理论界和实践领域,一般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统称为环境法。从我国环境法涉及和涵盖的领域看,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环境法分为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两大方面。从1979年制定出第一部环境法以后,到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8-23 16:42:41
<B>绿色奥运环保行为100例</B>
1.奥运期间积极倡导节约用水,以节水为荣,一水多用
2.洗澡时用淋浴比用盆浴节约1/3的水
3. 不要在中午浇花,因为中午阳光强,水易蒸发
4. 在水龙头上装个流水控制器,可以节约大量用水
5. 随手关闭水龙头,发现水龙头滴漏要及时维修
6.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利于环保
7.不向江河湖海随意倾倒垃圾
8. 少开机动车,以步带车,减少尾气排放
9. 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少用原煤
10. 不乱扔烟头
11. 不乱采摘、食用野菜
12. 使用无氟冰箱
13.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
14.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15.采用绿色电冰箱和绿色空调
16.尽量利用太阳能
17.使用节能型灯具
18. 认识环保标志
19.减少交通运输噪声
20.减少工业机械噪声
21.减少城市建筑噪声
22.减少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
23.减少家用电器直接造成室内噪声污染
24.拒绝“白色污染”
25.减少电子垃圾
26.清除包围城镇的垃圾
27.回收废电池
28.回收废金属
29.回收废塑料
30.回收废玻璃
31.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
32.食用绿色食品,减少污染对身体的危害
33.绿色浪潮,绿色产品
34.倡导绿色消费
35.家具也要讲环保
36.使用绿色家电,减少环境污染
37.使用布袋
38.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
39.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40.节约粮食
41.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42.拒绝过分包装
43.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44.垃圾分类回收
45.简化房屋装修
46.修旧利废
47.不随意取土
48.少使用发胶
49.少用罐装食品、饮品
50.自己不吸烟,奉劝别人少吸烟
51.少吃口香糖
52.集约使用物品
53.优先购买绿色产品
54.选用大瓶、大袋装食品
55.组织义务劳动,清理街道、海滩
56.参与环保宣传
57.做环保志愿者
58.双面使用纸张
59.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60.节省纸张,回收废纸
61.爱护古树名木
62.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车为荣
63.倡步行,骑单车
64.无污染旅游———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65.旅游垃圾处理办法
66.旅游用品要环保
67.上厕所远离水源、道路、动物巢穴
68.不进入自然保护核心区
69.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
70.不恫吓、投喂公共饲养区的动物
71.不吃田鸡,保蛙护农
72.提倡观鸟,反对关鸟
73.不捡拾野禽蛋
74.拒食野生动物
75.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76.不在江河湖泊钓鱼
77.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
78.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79.不鼓励制作,购买动植物标本
80.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饲养
81.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
82.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
83.不鼓励买动物放生
84.不围观街头耍猴者
85.动物有难时热心救一把,动物自由时切莫帮倒忙
86.不虐待动物
87.见到诱捕动物的索套、夹子、笼网果断拆除
88.少用农药
89.少用化肥,尽量使用农家肥
90.少用室内杀虫剂
91.了解家乡水体分布和污染状况
92.支持环保募捐
93.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
94.认识草原危机
95.认识荒漠化
96.认识、保护森林
97.认识、保护海洋
98.保护文物古迹
99.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100.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3 16:43:13编辑过]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8-23 16:47:42
<B>《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教材》——中国传统文化</B>
<B>一、 中国文化概说</B>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的特征包括: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并辅以周边的游牧经济、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社会。正是这样的社会生活土壤,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绚烂多彩的文化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容广泛的题目,谈论它的时候不能不有所取舍。我们选择的是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而又常常为人们所感兴趣的几个话题。
<B>(1) 历史:七大古都</B>
中华民族世代栖息繁衍在东亚大陆,其古代文化发轫的地理环境较之同时期的世界其它文化产生的地域要辽阔恢宏得多。城市的建立,与文字的发明、金属器具的制造一样,被视作一个原生型文化形成的标志。而城市的发展,则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社会、经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水平。所以古代罗马人说:“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曾作为国都的城市数以百计,其中最著名的有七个,号称七大古都,即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这七个古都历时三千余年,地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一个个王朝兴盛然后衰落了,而中华民族始终在艰难的磨砺中生息、繁衍、融合、壮大。这些古都的遗迹成为先民智慧和勤劳的丰碑,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会处,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分别在位70多年,是中华民族先民们所崇拜的君王。公元前14世纪,商代的第20代国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至商代末年,历时273年。在这段时间里,商代统治者大兴土木,刻意经营,使殷成为一座大都城。后来由于战乱,这座古城早已成为废墟。人们把这些城市建筑遗迹称为殷墟。100年来,这里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文、上万件青铜器、54座宫殿遗址,发现有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区、铸铜遗址、手工作坊以及大型祭祀场等。其中最有名的是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早在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蓝田猿人掀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中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周幽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近百个帝王都在这里生活过。其间,秦始皇在此建造了阿房宫,在骊山建造了秦始皇陵。隋代开国皇帝杨坚新建了长安城,当时叫大兴城,由此奠定了长安城的规模和总体布局。唐代又做了修缮和扩建,改称长安城,作为唐朝的国都。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长安城的整体布局和街巷规划十分严整,体现了很高的建筑设计水平。明代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曾经有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个朝代建都,因此有“九朝古都”的称谓。最早的洛阳城是周代初年周公平定国内叛乱后,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而建立的,叫周王城。洛阳城最兴盛的时期是隋、唐时期。隋朝最初建都于长安,后来隋炀帝杨广杀了他的父亲文帝杨坚,作了皇帝,命人在曹魏洛阳城的南部新造一座城,并迁都于此,称为东都。当时营建洛阳,工程非常浩大,每月役使的工匠,达到百万以上。唐朝把洛阳作为东都,武则天当政时又改为神都。安史之乱后,洛阳大部分被毁。今天的洛阳旧城是宋代修筑的。明代末年,墙及城内建筑毁于战乱。清代初年,洛阳又得到重建。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亚各国有着广泛的交流。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北部邙山有东周以来诸皇陵形成的我国最大的古墓葬群。
开封有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等七个朝代建都。其中最兴盛的时期是北宋年间,当时叫做东京。东京城的设计和建筑非常完善。它由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城组成。外城周长19公里,建有坚固的城墙,城墙上建有防御建筑。整个外城环绕着一条十多丈宽的护城河。外城内的中央部分是内城,它周长9公里,主要建筑有宫殿、衙门、寺庙、商店、作坊和住宅。宫城又位于内城的中央,城里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对称的。宋代的东京城商业繁荣,《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就是这座城市的一个角落。随着北宋的灭亡,开封也逐渐衰落。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南岸,东边是秦淮河的谷地,北边是玄武湖,西边是石头山、马鞍山,东北部是钟山,形势非常险要,素有“龙盘虎踞”之称。三国时的东吴和它以后的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都在这里建过都,所以又有“六朝古都”的称谓。三国时,南京叫建业,东晋以后叫建康,五代十国的南唐国也曾在这里建都,名叫江宁。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在这里建都时才称为南京。南京城的基本规模和形制是在明朝确定的。1356年,朱元璋占领了南京城,他采纳了徽州人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着意建筑城墙。墙用石灰、糯米浆、桐油作拌合料,墙顶用桐油和土作拌合料。所以南京的城墙十分雄伟、坚固。皇城的布局体现了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一条自南而北的中轴线为骨干,中部建皇宫。午门左为太庙,右建社稷坛,前面延伸为一条大道。两旁设政府机构。这种设计思想被之后作为都城的北京全盘采用。
杭州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早在唐代,杭州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城湖相间的布局和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内一座别具一格的大都市。唐代李华在其《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曾描述当时杭州市“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家”。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政权正式定都杭州(当时叫临安),这是杭州正式成为一个朝代的首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杭州人口发展到26万户,55万余人,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一大城市。
北京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称蓟城,唐代叫幽州。辽代建为南京城,也叫燕京,这是作为都城的开端。金朝叫中都,元朝叫大都,明清时期称北京。 北京现在的规模和布局大体上是元代奠定的。1215年,蒙古军队打败了金国军队,占领了中都城,建立了元朝。1267年,元朝决定在中都城的东北部,建立一座更大规模的新城,这就是大都城。明代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造。皇城部分按南京的体制修建,规模很大。整个城市以皇城为中心,按照《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建城传统,在皇城东面(左)建太庙,西面(右)建社稷坛。并在城南、北、东、西4个方向建天、地、日、月4座坛庙。明北京城的规划,突出了南北中轴线的地位,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到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轴线,通过9道门阙,直达紫禁城的3大殿,突出了皇宫的威势。紫禁城的北面堆筑了43米高的景山,丰富了城市的主体轮廓。清代的北京,城市布局、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只是在内城建立了许多占地较大的王亲贵族府第,在西郊建立了许多离宫园林。
从历史上政治中心转移的情况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断创造着新的文明,他们活动的地域十分广阔。这种广阔的活动空间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独立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同时也对中国人的观念形态产生了至深的影响。每一座都城的建设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历史上的中国都市一次又一次地立于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林。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8-23 16:49:06
<B>(2) 汉字:表意的方块字</B>
中国人似乎特别长于形象思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在造字的时候通常采用取象比拟的方式。有的字比较直接,如日、月、山、川、水、火、鸟、鱼等;有的就比较间接,如集(雧)的形象是三只鸟(隹zhuī)栖于同一棵树上,寓意为集合。兼的古字的形象是一只手(又)握着两束禾,寓意为同时涉及两个方面。突字的形象是犬从穴中窜出,寓意为猝然。目是眼睛的形象,看、盲等字用目字作为部首,表示这些字都和眼睛有关。“示”表示祖先牌位的样子。用它组成的字都含有与“祭祀”、“祈祷”相关的意思。例如福,表示祖先的神灵保佑;祈,表示祭祀来请求降福,天坛祈年殿为古代皇帝祭天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这块辽阔的陆地上,造字时常把地平线作为参照。比如旦字形象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上下二字本来用一条长线上加一短横或在线下加一短横来表示。在传统的文字理论“六书”中,不仅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直接取象,就是占了汉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形声字也有一半是表意的。这种特点对提高识别文字的效率也是有益的。
汉字的产生,若从近代发掘出土的古代陶器上的符号算起,迄今已经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现存较早又较多的文字是甲骨文字,距今已三千多年。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并将占卜的内容用当时书体刻在甲骨之卜兆旁。1899年有人偶然从中药的所谓“龙骨”上发现了字迹,这些甲骨来自河南安阳。王懿荣认定为殷商文字。至今发现的甲骨有十几万片,文字约四千五百个,为学者所识者有三分之一。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社会》:“殷代尚相当原始,对于鬼神有深厚的信仰。逢到一件事情,就卜兆问神,更将卜问所得,书刻在牛胛骨上或龟甲上,故称甲骨文。甲骨文和公文一样,有一定的格式。内容大概是祭事、田猎、风雨、战争、疾病之类。”此后还有金文(古代铜器上所铸、刻的文字)、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的主体部分是“中国印”。中国印采用的字体是艺术化的篆书。从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篆书字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汉字的表意特点,汉字的这种特点后来为更加符号化的隶书和楷书字体所削弱。中国印的印面刻着一个变形的篆书“京”字。京字主要地表示这次奥运会举办的地点———北京。而经过艺术变形处理之后,这个京字又与一个跳动的人形相似。借以寄寓运动者,切合运动会的主题;借以寄寓舞动者,表达中国对朋友的欢迎。这个字充分展现了汉字的表意特点和艺术魅力。
在汉字字体的演变史上,“隶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表明:隶书在西汉早中期已经成熟。隶书与篆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字的结构上,隶书用笔画符号破坏象形字的结构,使之失去象形的功能;二、篆与隶的不同除象形变为符号以外,还有笔法变化方面的区别。隶书波磔的出现是对小篆单一线条的反叛,成为隶书最典型的代表性技法。
汉简,指汉代的竹、木简。汉简的长度有一定规格,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从现存实物看,汉简上的字有的一面写,还有二面写的,每简写一至二行,也有上半大字一行,下半小字四行的,字体在楷隶之间。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字体采用了汉简的风格,将汉简中的笔划和韵味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 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标志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
汉字非常富于表现力。前人充分利用汉语汉字的特点来增加所表现的内涵,同时获得审美的乐趣。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大量的优秀篇章都成为汉语妙用的典范。又如北戴河孟姜女庙中宋人王十朋写的著名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就利用了“朝”和“长”的多音多义。“朝”,可作“潮”,也可读作“今朝”的“朝”;“长”,可读作“常”,也可读作“消长”的“长”。也就是“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浮云常长,常常长,常常消。”潮涨潮落,云聚云散,映衬出孟姜女在望夫石上守望的身影和心境。又如回文,苏东坡有一首回文诗《题金山寺回文体》:“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倒读则为:“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又如北京“老舍茶馆”的一副回文对联:“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汉字有许多同音字,可以巧妙地利用汉字的谐音关系表情达意。古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情)”是人们熟悉的例。其他如“福倒(到)”、“年年有鱼(余)”、“八(发)”。奥运福娃的名称也采用了这种艺术手法,读出“北京欢迎你”口号。反之,人们也尽量避免不大吉祥的谐音。比如有人不喜欢四(认为“死”的谐音)、渔民不喜欢说帆(认为“翻”的谐音)。老人们喜欢听吉利的话,叫“讨口彩”。听见可能被人为不吉的话还要化解。比如吃饭时孩子不小心把碗打碎了,人们忌讳说破碎,便说是“岁岁(碎碎)平安”。
可以说,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语调最优美,句式最简洁,表达最生动的语言之一。汉字则是与汉语相适应的古老而富有活力,充满形象的一种文字。汉语汉字既是中国人创造生活和传播知识的工具,又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8-23 16:50:14
<B>(3) 宗教:互补合一</B>
儒释道就历史状况的整体而言,中国人的心中并没有像许多别的国家的人那样强烈的宗教意识,对超自然的所谓上帝缺乏热情和信仰。历史上把儒、释(佛)、道合称“三教”。儒家虽称“儒教”或“孔教”,但它并不是什么宗教。在中国思想领域,大约从东晋至隋唐,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立,又彼此互补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历时1600来年。
在先秦诸子学派中,儒、道二家思想最为丰富,也最具有包容性和自我更新意识。两汉是儒、道二家吸收众说,发展自己,确立中国文化代表学派地位的时期。汉初道家黄老之学,融合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之长。由董仲舒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也吸收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乎自然、因应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正名(礼)教、规范人性。但在历史上,这两种思想相互补充、相互吸收,构成了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
道家内部分为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并非截然排斥无为的。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也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成功地把儒、道两家思想融通为一的,是魏晋时代的玄学。玄学讨论的理论问题,中心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也就是社会规范与人的本性的关系问题。儒家强调正名(礼)教以规范人性,认为社会的人重于个体的人,个人对于社会负有责任和义务。道家则主张顺自然而因物性,认为个体的人高于社会的人,向往的是一种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无所待”)的绝对自由———“逍遥游”。玄学在理论上把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主张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用)。玄学的开创人王弼认为,一切名教规范都应当是体现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只有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根本,才能更好地发挥名教的社会作用。以融合儒、道两家思想为基本特征的玄学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基本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佛教是在东汉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至东晋时期,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这时的道,既包括先秦的老庄、汉代的黄老等道家,同时也包括了东汉末产生的道教,便与佛教产生矛盾冲突。道教主张长生久视、肉体成仙,而佛教则宣扬诸行无常、涅槃寂灭,二者属于两种根本相反的解脱观。冲突更多的却是发生在争夺社会地位上。
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义、出家制度明显有违于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等礼教。儒家的人抨击佛教的出家制度教人剃须发、不娶妻、不敬养父母等,完全违背了孝道;而出世主义则不理民生、不事王事、不敬王者等,又完全违背了忠道。佛教的人,为求生存,采取调和态度,强调信佛教者是把奉亲敬君放在第一位的。在理论上,当时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等问题上。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与儒、道在发生矛盾冲突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和融合。佛教为了在中国扎根,使用中国传统名词和文辞来表达佛教理论,玄学对于佛教的影响是很深的。另一方面,玄学家以佛教义理为清谈之言助。玄佛融合成为东晋玄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中国儒、道、玄思想的影响下,原印度佛教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如印度佛教强调苦行累修的解脱方法,转变为以智解顿悟为主的解脱方法;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转变为世出世不二,乃至积极的入世精神等。在理论上是广泛吸收了儒家的心性、中庸,道家的自然无为,甚至阴阳五行等各种思想学说。至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取得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佛教的影响也不断地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医学、天文等各个方面。至此,佛教文化已成为整个中国文化中可以与儒、道鼎足而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唐宋以来的知识分子,不论是崇信佛老的,还是反对佛老的,无一不出入佛老。
佛教文化对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它们在形式和理论上自我调整和发展更新。汉末道教创立并发展起来。道教是依托道家老子思想为理论,杂糅原始宗教、神仙方术、民间信仰等内容。后来受到佛教的影响,仿效佛教的戒律仪轨、经典组织等来完善自己,道教理论从广度上和深度上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道教尊奉老子为其教主,以老、庄、文、列诸子的著作作为最根本的经典,如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尊《庄子》为《南华真经》,尊《文子》为《通玄真经》,尊《列子》为《冲虚至德真经》等。通常所称儒、释、道“三教”(教,教化)中的道,一般都兼指道家和道教。严格地说,道家是一个学术流派,而道教则是一种宗教。
佛教对儒家最主要的影响是在于它促使儒家深入探讨发展和建立形上理论的问题。较之佛教,原始儒家在理论上更注意于实践原则的探讨与确立。佛教以它丰富深奥的形上理论,一度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宋明理学以承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和复兴儒学为己任。而其所言儒学,并非先秦的原始儒学,而是在玄学和佛教深刻影响下的新儒学。先秦原始儒学的许多具体道德规范,到了理学家手中变成了许多形上学的道理。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或称“三教”),在相互的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融合精神。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文化一直延续着儒、释、道三家共存并进的格局。历代统治者推行的文化政策,绝大多数时期也都强调三教并用。南宋孝宗皇帝赵昚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B>(4) 风俗:中国茶道</B>
茶道兼指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二事。茶道,包括茶艺(即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茶礼(即茶事活动中的礼仪)、茶境(即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修道(即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四大要素。修道,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其中,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中庸、无为。
历史上,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茶艺形式。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渐成风俗,人们认识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涤烦、致和、全真的功用。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茶经》不仅阐发饮茶的养生功用,已将饮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旨在培养俭德、正令、务远、守中。诗僧皎然,精于茶道。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问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他把饮茶由日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七碗茶”流传千古。
点茶道约始于唐末,至北宋后期而成熟。宋蔡襄著《茶录》二篇,上篇论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泡茶法约始于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
茶礼,据朱权《茶谱》载:“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曰: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主、客间的端、接、饮、叙,颇为郑重。茶境,大致要求自然、幽静。朱权《茶谱》:“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修道,据宋徽宗《大观茶论》载,茶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薰陶德化。赋予茶清、和、淡、洁、韵、静的品性。中国的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8-23 16:51:05
<B>(5) 艺术象征在奥运标志中的表现</B>
中国人是一个重感性、重形象、重内涵的民族,在思想、感情、意图的表达上习惯于借用一定的形象或象征性的示意来婉转地间接地表露。思维的过程也是通过意象的类比联想来实现的。这种象征性的表情达意的方式给一定语境中的形象赋予比具象和字面深刻丰富得多的的内容。2008年奥运会会徽等重要标志等都采用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并通过艺术的象征等形式来表现。
以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为例,可以分析出以下象征意义:
其一,印章:印章是中国官府和民间自古及今一向常用的物件,是悠久传统的见证,是广泛民意的见证;印章是历来用以昭信的物件,它昭示着郑重的承诺和守信。相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用玺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直至今日,印章仍然是官方正式文件最重要的凭证。谚语所谓“私凭文书官凭印”。中国人有着恪守承诺的高尚传统,“人无信不立”和“轻生死、重然诺”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舍身取信的人物。同时,印章又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篆刻与中国绘画、书法一道,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喜爱和欣赏的一种艺术。《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五》印章谜云:“方圆大小随人,腹里文章儒雅。有时满脸桃紅,常在风前月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上,印章所寄寓的恪守信用的品格和追求高雅的情趣象征了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其二,印章的颜色:红色古代称朱或赤。中国人崇尚红色的历史非常久远。现代出土的石器时代的漆器,上面的图案多涂成红色。周朝尚红。历朝高官显贵、豪门大户的服饰、府宅照例用红色。红色成为喜庆和富贵的象征。在孔子时代,红色被看作正色,与杂色相对,用以比喻正邪。如今,红色成为代表中国的颜色。在海外举办的展会或其他会议,中国区域的装饰一般都用红色。红色印泥本来也是人们喜用的颜色。
其三,印章的字形:古今印章多以文字入印,以图像入印的肖形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也已有之,一般表现人物舞蹈、搏击、狩猎,或刻有龙、凤、犬、马及花草等图案,以生动简约见称。在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篆书字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汉字的表意特点,汉字的这种特点后来为更加符号化的隶书和楷书字体所削弱。篆书入印也可以加以艺术化的变形,以增加它的审美价值。中国印的印面刻着一个变形的篆书“京”字。京字主要地表示这次奥运会举办的地点———北京。而经过艺术变形处理之后,这个京字又与一个跳动的人形相似。借以寄寓运动者,切合运动会的主题;借以寄寓舞动者,表达中国对朋友的欢迎。这个字充分展现了汉字的表意特点和艺术魅力。印面还能令人联想起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古老的印刷术。
其四,印章的石材:玉石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极具民族特色。中国人喜欢以玉拟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成语表达了坚持操守的决心和信念。和田玉是中国最早使用的玉,它产自昆仑山脉国土之巅。
其五,印章的尺寸:作为信用凭证的印章,通常采用正方形,带有严肃和郑重的色彩。方正,在汉语中常用来喻指品德正直无邪。中国印的印面形状下方上圆,显得既郑重其事,又灵动奔放。边长11.2厘米,代表从1896年到2008年,现代奥运已经走过了112年的历史;台面高2.9厘米,具有第29届的含义;纽高9.6厘米,象征着中国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总高13厘米,代表中国13亿人民心向奥运。
再看“中国结”。北京奥运会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结”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一直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在很久以前便学会了打结,生活中,从穿衣系带到携带物件,都离不开结绳。古代有结绳记事的传说,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仍旧保存着结绳记事的习惯。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绳曾被用作辅助记忆的工具,也可说是文字的前身。战国铜器上所见的数字符号上都还留有结绳的形状。古人喜欢用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结来表达爱情,称为同心结。梁武帝诗词中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中国结含有“交好”、“团圆”、“吉祥”、“称心”等美好的隐喻,同时还有昭信的意义,表示永结同心的诚意。
五福娃是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隐喻符号。在中国民间风俗里,胖墩墩、笑呵呵的福娃历来是吉祥和美的象征。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鱼贝贝的寓意为繁荣。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 “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成真,“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隐喻历史悠久。大熊猫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隐喻着中国特有工艺,也增添了历史感。火娃欢欢,象征奥林匹克圣火。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隐喻中国古代珍贵的佛教艺术遗产。藏羚羊迎迎的头部纹饰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隐喻了少数民族与辽阔幅员。燕子妮妮的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燕”还代表燕京(古代北京的称谓)。这个形象隐喻着地点和民俗。五福娃的设计从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国民间的虎头娃等中国传统艺术中获取灵感,来体现五福娃的中国特色。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8-23 16:52:24
<B>二、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B>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B>(1) 和合的字源和理念</B>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 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明显受到燕齐文化的影响。
钱穆先生说: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认为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力量更强,中国文化 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注重和合,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特性。
<B>(2) 天人合一</B>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庄子提倡“与天为一”,《庄子•达生》云:“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抛弃世事,忘怀生命,使形体健全,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与天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周易•文言》明确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顺应自然的“与天地合德”的思想。汉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谶纬神学体系。《春秋繁露•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在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趋成熟、精致、完善。张载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题;《正蒙•诚明》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
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则提出“天人相应”的命题,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与天地如一。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等等 。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有人指出,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如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这表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B>(3) 中庸之道</B>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他的“五美”之说实际上也是讲中庸:“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面对现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协和万邦是和合文化的又一实践。“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传统道德基础。从中国先秦时期老子主张大国理应谦下(“大者宜为下”、“大国者下流”),到西汉董仲舒主张“洽四国”,唐代高祖李渊主张对周边邻国行“宏仁恕之道”,等等。和睦相处,消弭战祸,“化干戈为玉帛”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实践目标。在这种和合的文化下,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极少对外用兵。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为古代五德之一。可见此种和的境界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一种至善的状态;第二,它是由不同事物之间构成的一种完美的关系;第三,这多种事物在和合的关系中保持着原有的个性,而不必舍弃个性,一刀切成一堆齐刷刷的火柴棍儿。和而不同,“和”异于“同”之处,就在于它保留了其中每一种事物的个别属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希望我们的志愿者把以和合精神为精髓的中华文化与奥运精神结合起来,体现“人文奥运”,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佳使者。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8-23 16:54:16
<B>《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教材》——北京历史与文化</B>
<B>一、 “人文奥运”与北京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B>
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基本理念,其中,人文奥运是三大理念的核心。
《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中将人文奥运定义为:“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市民的良好精神风貌,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友谊;突出‘以人为本’,以运动员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建设使奥运会参与者满意的自然、人文环境;遵循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以举办奥运会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丰富全体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以全国人民的广泛参与为基础,推进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最响亮、最成功的口号,也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核心和灵魂。它提出了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相融合,展示一届“和谐、交流与发展”的人文主题的奥运会,达到促进世界和平、友谊与进步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和未来的紧密关系。
展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魅力和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悠久、庄重、高雅的文化品位,是“人文奥运”的重要内容之一。宣传、教育、普及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应是在全体市民中长期普遍开展的一项工作。
那么,北京市民对北京的历史文化知识究竟了解如何?
据有关调查显示,市民的北京历史文化知识水平整体状况一般。同时 ,绝大多数北京市民认为,宣传普及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应是“人文奥运”理念中的重点内容。如北京人最愿意在奥运会召开期间向外国友人介绍的主要是:北京名胜古迹、北京的历史、北京现代建设成就;北京市民认为最能代表北京形象的是:天安门、故宫、长城;北京历史与文化中最应该宣传的是:名胜古迹、北京民俗、北京的现代化。
北京的历史构成了它最鲜明的城市特征。万里长城几乎是中国形象的最生动代表。由大组明清皇家宫殿组成的城市中轴线形成了北京皇家风范的城市特色。这里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家宫殿建筑群。无论是周口店的文明之光,还是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无论是明清的皇城气派,还是现代首都地位,北京都因其显赫的历史跻身于世界名城之林。
古都北京,凝聚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精华,有着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古迹,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文化现象绚丽多彩,犹如一座丰富的宝藏,无穷无尽。
<B>二、 北京的自然形胜</B>
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总面积16,800多平方公里。平原地区有“北京湾”之称,从地理位置上看,其西拥太行、北枕燕山、东濒渤海,南向华北大平原,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纵横,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这里是沟通我国中原地区和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北京的西、北、东北面群山环绕、连绵不断,东南面为开阔的平原。西部山地统称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山地统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两条山脉在关沟附近交汇。东北部平谷县境的造山为燕山的西缘,与军都山交会于潮白河谷。西、北、东北面连绵不断的诸山岭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区面积为10,418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2%,最高峰为位于西境的东灵山,海拔高度2,303米。
境内主要河流有属于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和属于蓟运河水系的泃河。这些河流都发源于西北山地,乃至蒙古高原。其中泃河、永定河分别经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直接入海,拒马河、北运河都汇入海河注入渤海。
“四季俱可喜,最佳新秋时”,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适中,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在8—12摄氏度。冬季寒冷干燥,时有风沙;夏季潮湿多雨。年均降水量600多毫米,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70%的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最好的季节是4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下旬—11月底。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形象地称北京山环水绕的形胜是“山川峙濯,险甲寰区”,“山水一大交汇”,“诚万古帝王之都”的“天府”、“神京”。
斗战胜佛
发表于 2006-8-23 16:55:41
<B>三、 帝都沧桑</B>
北京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历经千年封建王朝,劳动人民造就了这里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北京古迹之多、山水之胜、园林之美,在国际上久负盛名。那宽敞的大道、辉煌的门楼牌坊、宏伟的宫殿,一切的一切都像在诉说遥远、漫长的历史故事……
<B>1.北京文化的开端</B>
北京是我们远古祖先居住生活过的故乡。1929年,在北京西南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发现“北京人”头骨化石,这里的大批文化遗存成为世界远古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完整丰富的资料。大约二十万至七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在今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上劳动、生息,他们是既像人,又有着猿的特征的原始人类。
1973年,仍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第四地点的洞穴里,发现距今大约二十万年以前古人类遗物,称“新洞人”。“新洞人”在体质特征等方面比“北京人”有了很大进步。1933年在这里发现的大约两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他们的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预示着人类文明时期的到来。
“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文化遗址,证明北京地区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发源地之一。北京文化史,也从这里开端。
1966年,在门头沟东胡林西侧,发现一处人类骸骨化石,这就是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东胡林人”。这一发现表明,北京的先民已经离开山地的穴居,不再过着原始猎人的生活,而是定居下来营造房屋,从事农业生产了。他们能做较精致的装饰物,可使用的工具也是磨光的石器。考古学家称他们所处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B>2.远古的传说</B>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即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距今约四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轩辕氏,就曾活动在史前北京地区。
传说中的炎帝族和黄帝族,是夏以前发源于陕西黄土高原上的两大部族。后来黄帝族向东北发展,至现在的山西、河北北部。而炎帝族沿黄河而东,并在长江、淮河留下自己的足迹,最后到了山东。北方黄帝曾“以师兵为营卫”进行南北征战。他率领本部落并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北京以西的涿鹿打败了九黎部落,杀死他的酋长蚩尤。后来,为争夺盟主地位,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战于阪泉之野”,经过三次大战,打败了炎帝部落。此后,黄帝部落又北逐“荤粥”,并于今河北涿鹿建立了都邑。
传说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即幽州,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北京地区随之跨入人类文明的大门,一个东方伟大的城市即将诞生。
<B>3.北京城的起源</B>
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历史名城。商朝的时候,如今的北京地区存在着蓟、燕两个自然生长的古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分布于此的燕和蓟被纳入周的版图,成为西周王朝的诸侯国。《史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封召公奭与燕”。召公奭与周王室同姓,沿用旧俗建立燕国,此为西周燕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镇东北的董家林村一带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商周文化遗址,包括居民住址、墓葬区和古城址。专家通过对墓葬及出土器物的考证以及对古城遗址的考察,断定这里就是周初燕国始封地,而古城应是燕国的都城。
由于琉璃河遗址被确认为燕国的都城,北京建城的年代被推断为灭商之年的公元前1045年,1995年,北京市政府正式确认了这一说法。
燕都蓟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原白云观以北蓟丘台。随著燕国的强大,蓟城被建设成富冠天下的名城,称为燕京,与赵国邯郸、齐国临淄、楚国宛城等齐名。北京城的城址,自蓟城迄今,虽历数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处。这种沟通华北平原和蒙古、东北交通的枢纽位置,便是蓟城崛起的主因。
<B>4.从军事重镇到陪都</B>
公元前三世纪初叶,秦始皇统一中国,蓟城改为广阳郡的治所。西汉末年王莽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大燕国,北京的别称“燕京”由此而来。直到唐代末年,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和平时期成为南北交流的商业中心,战争时期则是必守必攻的军事重镇,地位重要。
唐中叶以后,国势长落,东北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兴起,建立辽国,与中原汉族政权形成南北对峙。五代后晋年间(十世纪前半),契丹攻占幽州城,定为陪都(首都之外的国都),称南京或燕京。当时辽国共建有五个京城,其中燕京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
十二世纪初,东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日益强大,北宋徽宗年间正式建立金国,后灭辽国及北宋,金主完颜亮迁都至燕京,改名中都,从此中国北方归金国统治,南宋则偏安于淮水以南。金中都的建设,博采中原帝都建设之精华,融汇北方的地域特色,在城市建设上风范一新,成为元明清三代帝都建设之先声。在北京城的变迁史上,金国中都是北京城由地方重镇迈向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转折点,北京千年帝都的基础即奠基于此。
<B>5.大汗之城———元大都</B>
十三世纪初蒙古挥军南下,中都毁于战火之中。1234年正月,蒙古灭金。1264年(至元元年),忽必烈下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陪都。1271年(至元八年)定国号为大元。次年,该中都为大都,并迁都于此。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
大都城从1267年开始建造,共费时26年完成,全城以太液池为中心,周围约30公里,南北略作长方形,主要工程包括宫殿、城池、运河(即通惠河)三项。大都的街坊如棋盘般纵横整齐,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今日北京的街道、胡同乃可看出昔日痕迹,而“胡同”一词,亦即元代对街道的称呼。大都设计、兴建的工程十分庞大,庄严的宫殿、幽雅的园林、整齐的街坊交织成一个整体,而细部的石雕、塑画更是美不胜收,被西方人尊称“大汗之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衷心赞美说:“你们必须知道,那里有一个又大又繁华的古城叫做‘汗八里’,这座城是如此的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描写它了。”“八里”是突厥语“城市”的意译,“汗”是统治者,即皇帝。“汗八里”即帝都之意。元大都“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以富实华美的东方文明魅力,为西方所倾慕、传送。
<B>6.明清两代帝都</B>
公元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府,为燕王朱棣封地。后来朱棣篡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即位于南京,公元1403年称永乐元年,但极思念其兴王之地———北平。礼部尚书李志刚于永乐元年正月,“首发建都北平之议”,并于当年改北平为北京,升为陪都。明成祖于永乐四年下诏,以建“行在”为名,开始筹备营建北京城及宫殿。永乐十四年下诏准备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城开始以皇宫的规制进行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竣工,历时十五年,一座超过前代的帝都焕然屹立在东方。
1644年,清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正式由沈阳迁都北京。除修缮宫殿、城墙外,城区基本上都没有改动,但京城西郊皇家园林建设远远超越了前代。自康熙起,先后修建了畅春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清漪园、静明园及至今完好的颐和园等,其瑰丽幽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概括而言,以辽为界,北京城市的性质大致可分两个阶段。辽之前,先秦之际的蓟、燕,十六国之慕容儁、唐之安禄山与五代刘守光虽均曾先后立都北京,然这些政权,或为诸侯之国,或为割据势力,尚不属全国意义上的都城,北京的城市性质从总体上看应为我国北方重镇。自辽始,北京的政治地位开始抬升,逐渐由北方重镇向全国政治中心转化。先是辽立南京为陪都,但并未成为正式国都。金虽立都北京,但也只能是我国北半部的政治中心。元代才是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始,而后,除明初与民国短暂时期之外,北京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至今不改。
旧北京城的发展,经历了元朝的奠基,明朝的改建,清朝的修建三个阶段,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帝都建筑艺术中的杰作。
<B>7.新中国的首都</B>
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超越时代空间的重大事件,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永恒的价值。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的20世纪上半叶,经过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终于推翻了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赶走了日本侵略者,结束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被压迫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步入伟大复兴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跨越、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北京古都被确立为新中国的首都城市,不但使古都城市从此揭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具有永久纪念的意义,而且从一个历史城市延续发展的角度观察,当年新中国的首都建筑,应视为今后北京历史名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老的北京城,已经走过了3000多年的沧桑历程。北京城的发展与整个中国的漫长历史息息相关,它既饱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又充满着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古老的北京城也开始迈开走向第一流现代国际城市的步伐。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在北京城市建设中充分注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体现古都传统文化的风貌,这是我们每一个热爱它、关心它的人都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