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温网悠久的历史
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是现代网球史上最早创办的网球比赛。1877年,这项赛事是由全英槌球和草地网球俱乐部举办的,仅限业余选手参加,在伦敦西南角的温布尔登总部举行,当时赛事定名为“全英草地网球锦标赛”,只设立了男子单打的比赛,来自哈罗公学的高尔在22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届比赛的冠军。当时男子单打的决赛向外公开发售门票,票价为1个先令。7年之后的1884年,组委会首次在比赛中设立了女子单打项目,结果沃特森击败了其他12名竞争者,获得了温网的第一个女单冠军。同年,男子双打也成为赛事的正式比赛项目。
随着比赛项目的增加以及参赛选手的逐渐踊跃,英国人对于网球的热情也与日俱增,比赛场地尤其是看台不断搭建、翻新,也难以满足观众看球的热情。当然,观众人数的大幅度攀升与当时一对英国双胞胎兄弟欧内斯特·伦肖和威廉·伦肖的精彩表演是分不开的,伦肖兄弟在1881年到1889年期间,先后在男子单打和双打的比赛中夺取了13项比赛的锦标,开创了英国网球的“伦肖世代”。到了1899年,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也进入了温网大家庭。
温布尔登走向世界是在1901年,英国海外领地的运动员可以报名参加比赛,而这项赛事真正向世界开放则是在1905年,来自美国、法国等国的网球好手开始扮演猛龙过江的角色,美国姑娘萨顿成为温网历史上第一个夺取冠军奖盘的非英国选手,到了1907年,萨顿卷土重来再夺温网女单冠军,而来自澳大利亚的布鲁克获得了这一年比赛的男子单打冠军,温网的男女单打冠军杯第一次双双流失海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温网被迫停办,在俱乐部成员的捐助下,英国草地网球协会才得以保留下来。1919年,随着战火的停息,温网在一大批网球新人的茁壮成长中也重新恢复了勃勃的生机,尤其是1920年俱乐部方面成功收购了伦敦教堂路的一块地皮之后,温网进入了其发展的黄金期。
1922年,温网组委会作出了两个对温网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一是在两年前收购的地皮上盖一座可容纳1.5万观众的中央球场,俱乐部也迁到了这个新建的中央球场,从此,一个前所未有的温网新时代到来了!现在看来,当初修建一个如此大的体育场是多么地有远见。二是废除了“挑战赛”,即便是卫冕冠军也得从头打起,这种赛制一直沿用至今。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英、法等国的选手牢牢地保持着温网公开赛的冠军宝座,而东道主选手弗雷德·佩里在1936年完成自己温网男单三连冠之后,绝没有想到他竟然成为英国人在这项赛事男单夺冠的绝唱。
二次大战期间,温网赛事被迫再次暂停,到1946年劫后余生的温网大赛重新开战时,战前温布尔登球场的辉煌已经被硝烟和战火埋葬在战后的废墟里了。直到1949年,随着欧洲战后重建计划的顺利实施,温布尔登网球赛才逐渐恢复原有的魅力。从1946年温网恢复举办到1967年,其间在温网男女单打比赛中称雄的分别是澳大利亚人和美国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黑人女选手吉布森,她成为在这项赛事中夺取冠军的第一位黑人选手。
1968年,国际网联与有关方面终于达成了协议,温网正式向职业网球选手开放,温布尔登公开赛诞生了。比赛奖金的增加以及BBC电视转播的加入,使得历史悠久的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成为众多网球好手趋之若鹜的经典赛事。
众多职业好手的加盟,令具有百年历史的温布尔登公开赛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有多项温网公开赛的纪录被改写。
1980年,瑞典球员伯格成为第一个在温网实现五连冠的球手;
1985年,17岁的德国球员贝克尔成为温布尔登历史上最年轻的男单冠军,同时他也是第一个非种子选手冠军和1968年温网向职业选手开放之后的第一个德国籍男单冠军。
1987年,美国球员纳夫拉蒂诺娃成为第一个女单六连冠的选手,1990年,她的温网夺冠纪录达到了9次;
1996年,瑞士的辛吉斯成为温布尔登123年来最年轻的冠军,她赢得女双桂冠的时候才15岁零282天;
2000年,美国选手桑普拉斯连续第四次获得了温网公开赛的男单冠军,这也是他个人第七次捧得温网公开赛的男单冠军;
2001年,克罗地亚的伊万尼塞维奇成为温网历史上第一位持外卡参赛却最终获得冠军的球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0 7:26: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