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
- 男
- UID
- 23305
- 积分
- 98
- 记录
- 0
- 好友
- 0
- 日志
- 0
- 魅力
- 0 点
- 相册
- 0
- 阅读权限
- 50
- 最后登录
- 2012-4-25
- 帖子
- 423
- 精华
- 8
- CNB
- 125
- 注册时间
- 2004-8-10
|
不关乎激情
其实在《集结号》公映的第二天就去电影院看了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从得知《集结号》筹拍之际开始,我对电影的热情早早的就跨越了整个07年而透支在了这个连青山绿水都有点干燥易燃的冬天。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我不厌其烦的跟周围的朋友谈论这迟迟不到的集结号,无数次的在年中发布的预告片和釜山细雨的掌声中遐想那枪林弹雨的激动和烈士牺牲的悲壮。为了保有对影片最诚挚的期盼,我甚至不敢去浏览关于集结号的一切新闻与专栏。但当真正走出影院的时候,先前莫名的激动早已平复,因为电影并不是想像中的一部战争史诗,也不是一曲铁血的壮士悲歌,它只是一部讲述战士委屈的剧情电影,它不关乎民族感情,不关乎战争意义,不关乎革命理想,它只是对战争中小人物的一次聚焦,诉说他们的命运,申辩他们的委屈,仅此而已。激情?!不,平常心就好。
不一样的烈士
跟我们先前战争电影中的烈士形象不同的是,按冯小刚的说法,《集结号》中的解放军战士们面对战争,再不像李云龙和石光荣一般摩拳擦掌、如饥似渴,他们参加战斗,付出生命仅仅因为他们是军人,他们要服从命令,他们,别无选择。没有了革命理想的笼罩,国人熟悉的烈士们从天上回到凡间,有人因为害怕战争尿裤子,有人因为势单力孤要求放弃阵地,这里的他们不再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不再饱含对国民党的不世之仇,他们的眼中充满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但,为了给战友报仇,还是有人抱着炸药奔向坦克;为了不被俘虏,还是有人拉响胸前的导火索――因为那场革命战争,他们最终都搭进了生家性命。
别样的纪录
影片从谷子地的视角讲述他带领47个战士坚守阵地直至全体阵亡,战后为了给战友恢复烈士身份而四方奔走的故事。这样一来,使得《集结号》给人的感觉更像一部个人自述式的纪录影片,而不是戏剧冲突激烈的故事电影。它像纪录片一样,只是忠实的纪录一位战争幸存者为战争死难者争取迟到的荣誉这样一个故事,立场中性,视角客观,这样的电影不再承载以往导演和编剧们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世界的个性认识,它只想让人们知道在那场战争中有那么一群人身上发生的那样一番事情。如果一定要给影片加上一个精神内核的话,那就像冯小刚自己说的,“对战争有恐惧的人能为别人作出牺牲,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所有的牺牲都是有价值的。(尽管这句话很容易被无限放大而失去它本初的立场)
宣传的蛊惑
《集结号》上映以后,至少从媒体的反应来看是赢得了满堂彩,叫好叫座,票房直逼提前上映一周的《投名状》,新闻联播的报道更是把“集结”的号声吹向顶点。观众哭了,专家夸了,网友顶了。但这巨大的宣传效果却总让人感觉有些别扭,片子拍的是不错,但其不足同样明显:冯小刚像切西瓜一样把全片近乎精确的一分为二,前半部分金戈铁马后半部分烂漫抒情,给人的感觉反而无所适从,不知道影片的重点到底在哪?就武戏来说,剧情明显发展过快,47个战士,除了谷子地、焦大鹏寥寥数人稍有着墨,其他人物根本就是用来做炮灰的,场面烘托完全压制了人物塑造,人物形象的单薄、脸谱化甚至是简单化的处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后半截文戏中观众对于谷子地抗争行为的感情认可,因为那个时候观众已经基本失去对这群“烈士”们的印象。后半部分作为全片重点所在,即使在时长已经压缩到全片一半的情况下,冯小刚仍然没有去倾力关注谷子地为战友争取烈士身份所遭遇的种种不解与阻碍这一核心冲突点,反倒加入不少诸如给“大烙饼”签红线等旁支戏份,直接削弱了影片的戏剧感染力。简单的说,冯小刚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在上映时形成了影片结构失衡,重点散乱的局面,这是一个导演对故事整体缺乏控制力的表现。但在媒体中我们却很难听到客观批评的声音,一味的鼓吹反而像滚雪球一样使得全国舆论异常的整齐划一,犹如对普罗大众另类的精神劫持。难道对于国产大片在经历了数年国骂后就要从此走上另一个极端吗?作为“意见领袖”的宣传喉舌们能不能少一点神经质,多一点平常心。如此大是大非的标签,《集结号》承受不起,国产电影更折腾不起。这些年来,中国电影人骂的被骂怕了,宠的被宠坏了。爱,需要距离,更需要空间,揠苗助长的闹剧该歇歇了。
新浪博客都已经给了推荐,茶馆更没有理由不射下精了,呵呵,近期精华帖子少,希望大家努力.
------------by 蓝与黑的悲哀
[ 本帖最后由 蓝黑饕餮 于 2008-1-9 18:3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