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赤壁》分成上下两部是合乎情理的,单单一场火烧赤壁就占去了大半个小时的放映时间,如果制作成一部电影,其规模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控制了时间,也将会在剧情完整性上做出巨大牺牲。纵观整部影片,《赤壁.上》更像是一场大餐前的开胃小菜,铺垫剧情,介绍人物,并利用三江口八卦阵这样的“猛料”吊起观众们的胃口。而全片真正的精华基本都集中在了下一部,这不仅是就剧情发展而言,人物设置也是如此。上部里的张丰毅即使是从脸谱化的角度上来评判都很难让人承认他所扮演的曹操是成功的,而在下一部里,有了伤兵探营、蒋干盗书、小乔归降这些剧情的烘托,这个片中略带些失意英雄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把他交给张丰毅倒显得刚刚合适,要真是年轻气盛的姜文来了,怕是周瑜和孔明的光芒都会被盖去不少,毕竟曹操在这里只是一个被人开涮的重要配角。
电影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讲好一个故事,无论是豪华的明星阵容还是炫目的电脑特技,这些因素的加入无非是为了让整个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更加漂亮一些。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在中国大片的成长史中也是鲜有合格者。无论是早期《英雄》中惊天泣地的三重叙事结构,还是中期《无极》里令人肝肠寸断的宏伟想象,国产大片的讲故事水平一直是近年推动网友恶搞的重要动力。但从去年的《投名状》和《集结号》上映开始,中国式大片外表华美,神经衰弱的智障形象开始出现变化。到了今天的《赤壁》,这一情况应该说得到了根本的逆转。尽管你可以说《赤壁》里的台词很雷人,你也可以笑谈蒋干这类人物设置过于粗糙,但是我想观看了整部影片的观众对吴宇森向大家说的这个故事应该是可以满意的,因为他让观众笑了;让观众明白了;让观众享受了。这对一部定位于商业市场的娱乐大片来说就已经够了。诚然,对中国观众来说,《赤壁》看起来不是很三国,苦肉计变成了美人计,华容道变成了无间道,但是这种事情几百年前的罗贯中也做过,别忘了他的三国后面跟着演义两个字,换成今天的话就是戏说。毕竟吴宇森交给大家的不是一份历史研究论文,所以,我们又何必较真呢?
6年前的英雄树立了国产大片的标杆,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而这四大同时又应该是建立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张艺谋和陈凯歌们搭建起了“中国大片”这艘豪华邮轮的框架,但是缺少精彩故事的电影好似没有安装动力的邮轮,观光尚可,出游无方。后来的陈可辛和冯小刚们在继续遵循大片制作规律的情况下,逐渐向故事回归,“中国大片”这艘巨轮的螺旋桨才真正开始了运转。而到了今天,深谙商业制作规律的吴宇森,不仅讲好了故事,做大了场面,更是努力将一个中国历史事件做到老少都能看,中外皆可观的通俗地步,大有全盘通吃的气势,无疑是丰富了邮轮的内部接纳能力,有了场面,有了故事,有了人气,“中国大片”这艘巨轮看起来真的可以离开码头,向大洋深处鸣笛起航了。只这一点,吴宇森就应该获得国人喝彩的掌声。
[ 本帖最后由 蓝黑饕餮 于 2009-1-15 13:1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