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按:今天看到有XD在比较英超和意甲,刚好在tom上看到颜强老师的帖子,转过来供大家讨论 </P>
<P>http://blog.tom.com/blog/read.php?bloggerid=723449&blogid=56974
玛丽和维罗尼卡 在维亚利的著作《意大利任务》(Italian Job)开篇,这位意大利足坛名宿写道:足球就像爱情,可是在英国和意大利,爱情也截然不同——足球在这两个国家的形象,就像两个同样可爱的女人。
一个名叫玛丽,忠诚、坦率且开朗。她未必天生丽质,却能为你付出一切。有时你觉得她应去做做美容,或减掉几磅体重,有时你觉得她太朴素平实,可在你最低落无助时,她会成为你的守护神。
另一个名叫维罗尼卡,精明、骄傲,激情四溢。她美艳不可方物,而她自己最明白这点。她能利用她的美艳来成功操控男人。她每次不会给你太多,于是你总会恋恋不忘。你和她呆在一起总有不安全感,却又无比向往。她会当着你的面和其他男人调情,你常常会为之愤怒,但又无可如何。维罗尼卡的下一步,你永远无法预测,可是你忍不住时刻都想得到她。
维亚利想用这种隐喻来概括两国足球人的不同,十分精巧的比喻,可多少有些似是而非的感觉。但在面对英意足球对比这个庞大的足球文化选题面前,搜索完所有相应数据和事实,却发现只有这种缺乏理性的比喻,或许才是回答这个命题的唯一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趋大同的世界里。足球人才的培养流程,在欧洲各国已大致被同化,今天的天才,往往不到10岁就已经在各个青训中心或者俱乐部梯队受训了,南美可能还稍微有些区别,但梅西不是14岁就来了巴萨吗?然而是英国球员还是意大利球员,在场上一眼你就能看出。现在如此,未来几十年也会如此。世界的大同,足球理论的大同,并不能让催生足球的文化氛围迅速同化。
用最简单的方式来了解两国足球不同,只要看看英格兰足总和意大利足协的区别就行了。直到90年代,英格兰足总的历届管理者,都极少有职业足球背景——管理职业足球的,往往是一些绅士。他们骨子里并不认同职业化,更关注足球草根层面。于是在英足总执委名单中,非职业足球人士占了60%以上。
意大利足协则是高度职业化的。虽然说这个管理机构的创立,是为了服务整体足球运动,可是在管理意大利近17000家俱乐部时,意甲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英国著名记者西蒙·库珀曾在他的名著《足球之敌》里一语概括:“意大利的足球管理者,就是要教育孩子们如何踢好足球,如何让球队取得更好成绩……而英国足球管理者呢?他们在传授良好的社会价值观,要让你做一个更好的人。”
德塞利回忆起AC米兰的训练模式时,说米兰所有的梯队,训练都和一队一样职业,而他后来加盟的切尔西呢?“教练只是把场上边线一划,扔上一堆红白背心,大家分边踢去吧。”
直到1996年霍华德·威尔金森在足总推行俱乐部青少年学院体制前,英格兰的青少年足球并没有严密的培训体系,各级别校队是足球人才15岁甚至16岁以前主要的受训环境,而据维亚利自己的亲身经历,即便是他小时候参加的一个业余足球学校,“训练的方式也是高度职业化的。”
对待足球的不同方式,导致了足球发展的不同前途。在英国,足球的思想根源仍是一项强健体魄、增强团队意识的集体游戏,可是在意大利,足球就是为了胜负。
有人还想过从人种上,区分这两国足球的异同,例如阿森纳的体能教练科尔贝特就认为,意大利等南欧球员,在身体灵活性上明显强于北欧球员,不过北欧球员的耐力更好,于是形成了欧洲拉丁派和整体力量派的区别。这种分析并不被人类学家接受,但耶鲁大学教授基德却有细致的论证结果指出:西非是最盛产高水平运动员的地区。然而所有这些讨论,以及人种和体格上的些微差异,都不能超过不同足球文化的影响。
穆里尼奥就说,英国足球的技术,和其它国家所认同的足球技术,在概念上都有很大差异。“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足球,像英国这样,你持球每秒钟,都得提防一个后卫对你横身飞铲。倘若在其它国家,躲避是正常反应,可在英国,躲避是懦夫、是失败,输球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付出百分百努力。”
这意味着,最终的比赛胜负,未必是英国人最看重的,他们对于足球,更追求精神层面上的胜利。所以他们和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意大利足球人,有着天壤之别。
[注]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剧作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君主论》和《论战争艺术》,其名言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5 15:36:3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