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最好的出位方式是演名人,而导演最好的出位方式就是拍名人,而要是方式还有那么点特别,比如像本片一样,定位在名人的花边新闻上,将或是捕风捉影的、或是有真凭实据的、各路名人之间的分分合合的前尘往事全都抖落出,那可就是一件赚足眼球的大买卖了。比如本片《工厂女孩》说的就是那个带着白色假头套的古怪的现代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和他的缪斯女神伊迪·塞奇维克(Edie Sedgwick),还有摇滚大师鲍勃"迪伦(Bob Dylan)之间的闪耀着纸醉金迷色彩的、但最终难免以悲剧收场的三角恋故事。
先来解释一下片名“工厂”,其实就是指安迪·沃霍尔在60年代将一座废弃的厂房片成了他的工作室,在这个未来派风格和破败、废旧的工业气息奇异混合的“工厂”里面,一群嬉皮艺术青年——包括演员、导演、模特、歌手或者随便什么人——簇拥在安迪"沃霍尔的周围过着散发着浓烈的艺术自由气息和大麻的臭味的群居的生活,白天这些混迹在底层的艺术家聚在一起拍拍电影,晚上就召开华丽的疯狂party,而安迪·沃霍尔最著名的艺术作品,比如那些印刷的名人头像的版画、他的先锋电影,都是“工厂时期”的产品。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归功于安迪·沃霍尔在此时遇到了他的缪斯——伊迪·塞奇维克,就如《工厂女孩》的海报上写的“当安迪遇到伊迪,生活便成了艺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先让我们来听听电影是怎么说的。
故事发生在1965年,伊迪·塞奇维克(西耶娜·米勒)是每个女孩梦想中的化身,她出身高贵、富有,并且拥有惊人的美貌。当伊迪遇到安迪·沃霍尔(盖·皮尔斯)的时候,她的生活永远的被改变了,这位藐视一切传统的反英雄似的艺术家范现了伊迪身上未被驯服的特质,他将伊迪塑造成他的缪斯女神,他将使伊迪成为纽约这个大都市中最闪耀的超级明星。
安迪·沃霍尔将伊迪带入了纽约的流行艺术中心——令人兴奋的、颓废者的天堂——“工厂”中,将她推入了名流的花花世界的漩涡,伊迪在安迪·沃霍尔的庇护下,以她漂得淡淡的金发和浓重的烟熏妆,成为狂野派对的新宠,成为了安迪·沃霍尔电影中的迷人的女主角。但是在种种迷人的表象下,伊迪同样是个脆弱的女孩,突然之间她发现自己陷入了性、毒品、潮流和摇滚乐的漩涡中,声名的风狂袭来必然将使一切失去控制。当她发现她不可能在安迪·沃霍尔那里得到爱情的时候,她遇到了丹尼·奎因(海特·克里斯滕森)——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可以称为“发出了一代人心声”的摇滚明星。丹尼完全是安迪·沃霍尔的反面——沃霍尔总是面无表情的冷淡,而丹尼充满热情。丹尼使伊迪将自己从安迪"沃霍尔那里释放出来——他以前用伊迪拍戏却从没付钱给她。伊迪迅速地爱上了丹尼,但是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沃霍尔被伊迪的行为刺伤了,他将伊迪流放出他的工厂作为对于伊迪的惩罚。没有了工厂的依托,伊迪的世界崩溃了,而此时丹尼同样抛弃了他。而生命的压力和多年节食的消耗,终于使她的生活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尾。1971年,年仅28岁的伊迪死于药物过量。
伊迪就如所有的那些流星似的明星一样,已经幻化成为了一种标志,她代表着名气、美貌和财富,而悲剧的结局反而更令她更具魅力。不过电影中真正惹人注目的明星还是安迪·沃霍尔和鲍勃·迪伦。
像安迪·沃霍尔这样一个古怪的家伙,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好莱坞制片商眼中的绝佳题材。他拥有电影所需的一切噱头:巨大的声名、奇异的外貌、乖张的性格、还有充满了神秘感的混乱的生活,而且关键他是个名流!但安迪·沃霍尔到底是谁?一个病态疯癫的、发型怪异的、面部麻痹的男人?一个先锋、男同性恋色情电影的拍摄者?一个疯女人枪下的受害者?一个画番茄汤罐的现代艺术大师?不过,如果你要带着这些问题来看《工厂女孩》的话,无疑你会失望的。电影只是浮光掠影的展现了安迪"沃霍尔生活,这个家伙依然是符号化的怪异。而他在电影中的作用,反而是像“爱丽斯梦游陷阱”中那只兔子,他将伊迪引入一个未知的世界。而电影将安迪·沃霍尔的工厂描绘成了一个“美国高中”,只不过它拥有更多的闪亮的衣服和发型,当然还有更多的药品。小小的嫉妒和诽谤创造了一个充满毒素的环境,在那里得到安迪"沃霍尔的关注就是最大的追求。
对于电影中的另一个名人鲍勃·迪伦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鲍勃"迪伦真的和伊迪"塞奇维克有过这么一段故事(虽然有人传言迪伦的名曲《Just Like a Woman》和《Like a Rolling Stone》都是他为伊迪创作的),导演乔治"希肯娄波(George Hickenlooper)只能将电影中的人物改了个名字出现。并且,虽然丹尼·奎因这个人物还混合了吉姆·莫瑞森(Jim Morrison)和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的特征,但是只要是看到了海特·克里斯滕森的扮相——更不用说他脖子上挂着的那把口琴和激进的政治观——没有人会认为他不是鲍勃·迪伦。但是,说名人八卦永远是不保险的,尤其是当那个名人还活着的时候。鲍勃·迪伦传说因此非常愤怒,他说这部电影就好像把伊迪自杀的责任推到了他身上,他甚至已经让律师以诽谤的罪名起诉导演。不过,之后又有伊迪的哥哥站出来,宣称电影中表现的事情都属实,伊迪还曾怀过迪伦的一个孩子,只是最后不幸流产了。
]
波普(Lucia Popp,1939-1993年),奥地利女高音。波普出生于捷克,早年在捷克布拉迪斯拉发音乐学院学习声乐,1963年受聘于维也纳国家剧院,同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后应邀在科文特花园剧院、大都会歌剧院等欧美剧院演唱。波普对莫扎特歌剧有深入的研究,她在克莱姆佩雷尔指挥下演唱《魔笛》中的夜后,显示出高超的花腔技巧。有评论家认为,波普在某些莫扎特作品的角色上代表最高水平。波普饰演的最佳角色是《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苏珊娜。就和波普形容自己是“剧院甜心”一样,她的音质给人的感受正是和蔼可亲的印象。一开始她以花腔女高音起家,接着转为轻女高音,然后又尝试较重的抒情女高音,每次转型都相当成功,就连轻歌剧角色也同样受到欢迎。可惜波普54岁时在维也纳因癌症去世。
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这也是美国就重要和独特的艺术形 式。代表人物劳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凯奇的影响,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抹平艺术与生活 的区别,艺术家应该自由的反映客观现实,不受传统的约束。他甚至把城市的废弃物作为了 作品材料,把这些本来不具备审美特性的东西按照艺术构思拼凑起来,使之脱离原来的属性 在形式上开了“结合”艺术的先河。汉密尔顿的作品更直接体现了波普艺术的本质,他们并 非对现实的讽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个普通者的姿态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使我们突然 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存在,而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确经常被我们忽略。安迪·沃霍与其他波普 艺术家相比显得更彻底,他完全取消了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观念,直接用制版印刷的方法 把照片形象移到画布上。还应用了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视为大忌的“重复”,甚至于推 向极端,可口可乐瓶无尽无休的排列,以及明星们的照片都成为了最好的创作主题和素材。 这十分贴切的反映出了后工业时代的特征,现代工业正是这样每天重复着同一样东西。以直 观的艺术形式代替了深奥的艺术。随着后现代艺术的推进,它同我们生活的界限也显得愈来 愈近,可能我们无法意识到,但它作为我们生活和精神的组成部分已无法替代。
[UseMoney=50000]波波的姐姐是朵朵[/UseMone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4 21:42:05编辑过]
|